时间: 2025-05-01 02:49: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2:49:30
词汇“朗诣”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一个较为生僻或古雅的词汇。根据字面意思,我们可以尝试进行以下分析:
“朗诣”由两个汉字组成:
结合起来,“朗诣”可以理解为清晰地达到某个境界或水平,通常用于形容人的学识、品德或技艺达到了一个高明的境界。
由于“朗诣”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它在现代文学、口语或专业领域中的使用非常有限。在古文或诗词中,可能会用来形容人的修养或学问达到了高深的境界。
由于“朗诣”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其词源和演变可能难以追溯。在古代汉语中,类似的组合词汇可能用于形容人的学问或技艺达到了高明的境界。
在古代**文化中,学问和技艺的高深被视为一种美德,因此“朗诣”这样的词汇可能在古代文献中有所体现,用以赞扬那些在某一领域达到高深境界的人。
“朗诣”这个词汇给人一种高雅、庄重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那些在某一领域有着深厚造诣的人,如书法家、音乐家等。
由于“朗诣”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我在生活中很少遇到与它相关的经历或故事。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朗诣书香满庭芳,笔走龙蛇气自扬。”
“朗诣”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一幅书法作品,笔触清晰有力,或者是一段悠扬的琴声,音符清澈悦耳。
由于“朗诣”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它在其他语言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
“朗诣”这个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它体现了古代汉语中对于学问和技艺高深境界的赞美。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语言的韵味。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虽然我们可能不会频繁使用这样的词汇,但了解它们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量,提升语言的表达能力。
1.
【朗】
(形声。从月,良声。本义:明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朗,明也。 、 《诗·大雅·既醉》-高朗令终。 、 《国语·楚语下》-其圣能光远宣朗。 、 《淮南子·原道》-新而不朗。 、 嵇康《琴赋》-朗月垂光。 、 陶潜《桃花源记》-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 王羲之《兰亭集序》-天朗气清。
【组词】
朗白、 朗朗、 朗鉴、 朗亮、 朗明、 朗净、 朗烈、 朗朗烈烈
2.
【诣】
(形声。从言,旨声。本义:前往,去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诣,候至也。 、 《小尔雅》-诣,进也。 、 《汉书·杨王孙传》。注:至也。”-未得诣前。 、 《苍颉篇》-诣,至也。 、 三国魏·邯郸淳《笑林》-吏遂缚诣县。 、 《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遂诣亮。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 《资治通鉴·唐纪》-元济诣京师。 、 《资治通鉴》-与鲁肃俱诣孙权。
【组词】
诣阙、 诣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