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3:37: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3:37:08
词汇“威绥”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的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其可能的组合意义和语境中进行推测和解释。
“威绥”可以拆分为“威”和“绥”两个字。
结合起来,“威绥”可能指的是通过威严或力量来安抚或平定某种情况或人心。
由于“威绥”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能较为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被用来描述一种通过威严来安抚混乱或动荡局面的手段。在口语或专业领域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见。
由于“威绥”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历史演变可能没有详细的记录。它可能是由两个字组合而成,用以表达特定的意义。
在**传统文化中,威严和安抚是治理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手段。因此,“威绥”可能与古代的治国理念和策略有关。
“威绥”可能给人一种权威和稳定的感觉,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历史上的强大统治者和他们的治理手段。
由于“威绥”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在生活中可能很少遇到与该词汇直接相关的经历或故事。
在创作中,可以将“威绥”用于描述一个领导者如何通过展示威严来安抚民众,从而维持社会秩序。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威严的领导者站在高台上,民众在其威严下逐渐安静下来的场景。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庄重、有力的音乐来增强这种威严和安抚的氛围。
在其他语言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威绥”的词汇,但类似的治理理念和手段在不同文化中都有体现。
“威绥”作为一个不太常见的词汇,其意义主要在于通过威严来实现安抚和平定。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化背景,但在日常交流中可能并不常用。
1.
【威】
威力;威风。
【引证】
《说文》-威,畏也。 、 《吕氏春秋·荡兵》-威也者,力也。 、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严大国之威。 、 、 《孟子·公孙丑下》-威天下不以兵革。 、 《汉书·李广传》-威棱威乎邻国。 、 汉·贾谊《过秦论》-威振四海。 、 《明史》-为敛威去。
【组词】
威风杀气、 威弧、 威折、 威服、 威柄、 威畏、 威约、 威凌、 威绥
尊严,威严。
【引证】
《明史》-畏威保位。 、
【组词】
威荣、 威法、 威神、 威裕、 威敬、 威光、 威棱、 威德、 威锋、 威权、 威灵、 威声、 威神、 威化
2.
【绥】
(会意。从糸(mì),从妥,“糸”与丝织品、绳索有关。“妥”表妥当、平安。合起来表示有了这绳索,人就稳妥了。本义:借以登车的绳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绥,车中把也。 、 《礼记·少仪》-负良绥君升所用、又、以散绥升。 、 《左传·哀公二年》-子良授太子绥。 、 《我国古代的车马》-《论语·乡党》说:孔子“升车必正立执绥。”
【组词】
执绥、 绥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