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07: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07:17
词汇“威罚”是一个汉语词汇,由“威”和“罚”两个字组成。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威罚”进行深入分析:
“威罚”字面意思是指通过威慑和惩罚来达到控制或教育的目的。其中,“威”指的是威严、威慑力,“罚”指的是惩罚、处罚。结合起来,“威罚”通常指的是利用威严和惩罚手段来强制执行规则或改变行为。
“威罚”作为一个复合词,其构成部分“威”和“罚”在古代汉语中就已经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词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表示通过威慑和惩罚来达到目的的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威罚”常常与儒家思想中的“礼”和“法”相结合,强调通过适当的威慑和惩罚来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
“威罚”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严肃和严厉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权威和纪律。它可能引起人们对规则和秩序的尊重,也可能引发对过度严厉的担忧。
在个人生活中,“威罚”可能体现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通过设定规则和相应的惩罚来教育孩子。
在诗歌中,可以将“威罚”融入描述历史场景的诗句中,如:“古道风烟起,威罚震四方。”
“威罚”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法庭的场景,法官的威严和刑罚的执行,这种场景可以通过绘画或电影来呈现。
在不同文化中,“威罚”的概念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西方文化中,可能更强调法律的公正性和人权,而在东方文化中,可能更强调社会秩序和集体利益。
“威罚”作为一个词汇,反映了人类社会对规则和秩序的需求。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因为它涉及到权力、法律和社会管理等多个层面。通过对“威罚”的理解和应用,可以更好地把握和表达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1.
【威】
威力;威风。
【引证】
《说文》-威,畏也。 、 《吕氏春秋·荡兵》-威也者,力也。 、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严大国之威。 、 、 《孟子·公孙丑下》-威天下不以兵革。 、 《汉书·李广传》-威棱威乎邻国。 、 汉·贾谊《过秦论》-威振四海。 、 《明史》-为敛威去。
【组词】
威风杀气、 威弧、 威折、 威服、 威柄、 威畏、 威约、 威凌、 威绥
尊严,威严。
【引证】
《明史》-畏威保位。 、
【组词】
威荣、 威法、 威神、 威裕、 威敬、 威光、 威棱、 威德、 威锋、 威权、 威灵、 威声、 威神、 威化
2.
【罚】
(会意。小篆字,从刀,从詈(lì,骂人)。“刀”指刑法。本义:处罚,惩办)。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罰,罪之小者。从刀、从詈,会意。未以刀有所贼,但持刀骂詈则应罚。 、 《墨子经》-罚上报下之罪也。 、 《周礼·司救》。注:“挞击之也。”-三让而罚。 、 《周礼·司市》。注:“播其肆也。”-小刑宪罚。 、 《楚辞·惜诵》-忠所罪以遇罚兮。 、 诸葛亮《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 清·方苞《狱中杂记》-皆不应重罚。 、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组词】
罚规、 罚约、 罚弗及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