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8:06: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8:06:06
“披发缨冠”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披散着头发,戴着冠帽。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在紧急情况下,不顾仪容,急忙行动的样子。它强调的是一种急迫和不顾一切的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披发缨冠”常用来描绘英雄或志士在危急时刻的英勇行为,如《史记·项羽本纪》中描述项羽在垓下之战时的情景。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或文学讨论中,它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
“披发缨冠”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战争和紧急情况下的行为描述。在古代,人们通常会束发戴冠,以示庄重。但在紧急情况下,人们可能会不顾这些礼仪,直接行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用来形容任何紧急情况下的急迫行为。
在**文化中,“披发缨冠”常常与英雄主义和牺牲精神联系在一起。它反映了在危难时刻,人们为了更大的利益或目标,可以不顾个人形象和安危。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敬佩和感动。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为了他人或更大的目标而奋不顾身的人。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目睹过消防员在火灾中披发缨冠地救人,那种场景让我深刻理解了这个成语的含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披发缨冠赴战场,英雄气概震四方。”
想象一下,一个战士在战场上披发缨冠,冲向敌阵,背景音乐是激昂的战鼓声,这样的场景会给人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in a rush”或“in a hurry”,但这些表达缺乏“披发缨冠”所蕴含的文化和历史深度。
“披发缨冠”这个成语不仅描述了一种紧急状态下的行为,还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和历史意义。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该勇敢和果断。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是非常重要的,它丰富了我的表达方式,并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文化。
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
淮扬之民,方苦昏垫,~而救之,犹恐不及,岂能豫忧运道之难处耶!
1.
【披】
(形声。从手,皮声。本义:引柩帛) 古夹具。即用在柩车两旁牵挽的帛。
【引证】
《说文》-披,从旁持曰披。 、 《礼记·檀弓》。注:“披,柩行夹引棺者。”-设披周也。 、 《周礼·司士》。注:“柩车行所以披持棺者,有纽以结之,谓之戴。”-执披。 、 《仪礼·士丧礼》-执披者旁四人。 、 《仪礼·既夕礼》-设披。
分开;裂开。
【引证】
《左传·成公十八年》。注:“犹分也。”-而披其地。 、 《左传·昭公五年》。注:“析也。”-又披其邑。 、 《史记·魏其安侯传》。正义:分析也。”-不折必披。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
【组词】
竹竿披了;披磔、 披砍、 披榛
2.
【发】
崩坏;停止。 同: 废
【引证】
《老子》-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 、 《晏子春秋》-君夜发不可以朝。 、
【组词】
发药
3.
【缨】
(形声。从糸,婴声。本义:系在脖子上的帽带)。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缨,冠系也。 、 《墨子·公孟》-鲜冠组缨,绛衣博袍。 、 《庄子·让王》-正冠而缨绝。 、 《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戴朱缨宝饰之帽。
【组词】
缨冠
4.
【冠】
戴;戴帽子。
【引证】
《楚辞·屈原·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 《孟子·滕文公上》-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 、 《战国策·齐策》-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组词】
沐猴而冠;冠带、 冠巾、 冠狗
超出众人;超过;位居第一。
【引证】
《史记·萧相国世家》-位冠群臣,声施后世。 、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将军勇冠三军,才为出世,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
【组词】
冠带医生、 冠首、 冠绝、 冠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