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2:01: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2:01:49
“披发入山”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披散着头发进入山中。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隐居山林,不问世事,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脱。
在文学作品中,“披发入山”常用来描绘隐士或高人远离尘嚣,寻求心灵净土的形象。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人突然决定放弃现有生活,追求更简单或更自由的生活方式。在专业领域,如历史或文学研究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分析古代文人的隐逸思想。
同义词:隐居、遁世、归隐 反义词:出仕、入世、涉世
同义词“隐居”和“遁世”都强调了离开社会,寻求个人安宁的状态,但“披发入山”更强调了形象上的超脱和精神上的自由。反义词“出仕”和“入世”则强调了参与社会活动和政治生活的行为。
“披发入山”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隐逸文化。在古代,许多文人和士人因不满现实或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选择隐居山林。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文人对自由和超脱的向往。
在传统文化中,隐逸被视为一种高尚的行为,是对世俗的超越和对个人精神追求的体现。这个成语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和自由的向往,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
“披发入山”这个成语给人以宁静、超脱和自由的联想。它让人想到山林的清新空气,远离尘嚣的宁静生活,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探索。
在现代生活中,虽然很少有人真正选择“披发入山”,但这个成语可以激励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披发入山林,心随白云飘。忘却尘世事,独享清风谣。”
想象一个画面:一个人披散着头发,走在山间小道上,周围是茂密的树木和清澈的溪流。背景音乐可以是轻柔的古琴曲,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超脱的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go off the grid”或“live off the land”,都表达了远离现代社会,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
“披发入山”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描述隐居行为的词汇,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象征。它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也要关注内心的平静和自由。通过学*和理解这个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并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平衡和宁静。
汝欲取蜀,吾当披发入山,不失信天下也。
吾其~,不复问人间事乎!
1.
【披】
(形声。从手,皮声。本义:引柩帛) 古夹具。即用在柩车两旁牵挽的帛。
【引证】
《说文》-披,从旁持曰披。 、 《礼记·檀弓》。注:“披,柩行夹引棺者。”-设披周也。 、 《周礼·司士》。注:“柩车行所以披持棺者,有纽以结之,谓之戴。”-执披。 、 《仪礼·士丧礼》-执披者旁四人。 、 《仪礼·既夕礼》-设披。
分开;裂开。
【引证】
《左传·成公十八年》。注:“犹分也。”-而披其地。 、 《左传·昭公五年》。注:“析也。”-又披其邑。 、 《史记·魏其安侯传》。正义:分析也。”-不折必披。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
【组词】
竹竿披了;披磔、 披砍、 披榛
2.
【发】
崩坏;停止。 同: 废
【引证】
《老子》-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 、 《晏子春秋》-君夜发不可以朝。 、
【组词】
发药
3.
【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个尖头器具,尖头器具容易进入。本义:进来,进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入,内也。 、 《诗·唐风·山有枢》-他人入室。 、 《庄子·人间世》-就不欲入。 、 《左传·文公十六年》-有蛇自泉宫出,入于国。 、 《史记·项羽本纪》-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三国魏·邯郸淳《笑林》-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组词】
入门问讳、 入对、 入览、 入迁、 入学、 入口、 入帘
4.
【山】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山,土有石而高。 、 《国语·周语》-山,土之聚也。 、 《左传·昭公四年》-山人取之。 、 《礼记·明堂位》-夏后代山。 、 《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 《荀子·赋》-生于山阜,处于室堂。 、 《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 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组词】
山霭、 山灵、 山阿、 山岩、 山隈、 山啜、 山落、 山孤钉、 山头、 山长、 山主、 山观、 山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