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3:57: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3:57:06
复仇:指为了报复某人或某个团体对自己或自己所属的团体所造成的伤害、侮辱或不公,而采取的报复性行动。
复仇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字面意思是通过行动来回应或纠正不公。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逐渐固定为对伤害的报复性回应。
在许多文化中,复仇被视为一种正义的伸张,如古希腊悲剧中的复仇女神。然而,在现代社会,复仇往往被视为不理智和有害的行为,法律系统提供了更和平的解决冲突的方式。
复仇这个词往往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如愤怒、痛苦和决心。它可能让人联想到黑暗、暴力和不可预测的后果。
在个人生活中,复仇可能表现为对不公正待遇的回应,但更成熟的做法是通过建设性的方式解决问题,而不是陷入无休止的复仇循环。
在诗歌中,复仇可以被描绘为一种不可避免的命运,如:
复仇的火焰在心中燃烧,
不熄的怒火,不灭的誓言,
黑夜的剑,白昼的泪,
复仇的路,无尽的远方。
复仇可能让人联想到黑暗的夜晚、锋利的剑和沉重的脚步声。视觉上,它可能与阴暗的色调和紧张的氛围相关。
在不同文化中,复仇的概念和处理方式各不相同。例如,在某些文化中,复仇被视为家族的责任,而在其他文化中,法律和道德更倾向于宽恕和和解。
复仇是一个复杂且多维的词汇,它不仅涉及个人情感和行为,还与文化、法律和社会价值观紧密相关。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复仇的深层含义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和运用这一词汇。
1.
【复】
(形声。小篆字形,下面的意符“攵”,是甲骨文“止”字的变形,表示与脚或行走有关。上面是声符“畐”(fú)的省形,有“腹满”义,在字中亦兼有表义作用。后来繁化,加义符“彳”(chì),表示行走,现在又简化为“复”。本义:返回,回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復,往来也。 、 《易·复》-反复其道。 、 《诗·豳风·九罭》-公归不复。 、 《仪礼·大射仪》-扬触捆復。 、 《易·泰》-无往不復。 、 《书·舜典》-卒乃復。 、 南朝梁《与陈伯之书》-不远而复,先典攸高。 、 《史记·魏公子列传》-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 、 《公羊传·襄公三十年》-死者不可復生。 、 《书·大传》-旦復旦兮。 、 《论语》-言不可復也。
【组词】
复还
2.
【仇】
(形声。从人,九声。本义:同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谓雠也,二人相当相对之谊。-仇,雠也。 、 《尔雅·释诂》-仇,匹也,合也。 、 《诗·周南·无衣》-赳赳武夫,公侯好仇。 、 《诗·周南·兔置》。笺:“怨耦曰仇。”-公侯好仇。 、 《礼记·缁衣》-君子好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