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6:48: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6:48:58
懈怠:指懒散、不勤奋,缺乏应有的努力和积极性,常表现为对工作或学*的不认真态度。
懈怠一词源自古代汉语,由“懈”和“怠”两个字组成,分别表示松懈和懒惰。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左传》中提到“懈怠无功”,意指因懒散而无所成就。
在**传统文化中,勤奋被视为美德,而懈怠则被视为不良品质。在现代社会,懈怠可能导致个人职业发展受阻,企业效率下降,因此常被视为需要克服的问题。
懈怠一词常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懒散、不负责任的态度。它可能引发对个人自律和责任感的反思。
在学生时代,我曾因为一段时间的懈怠,导致学成绩下滑,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懈怠的后果,并激励我更加努力学。
在诗歌中,可以将懈怠与时间的流逝相结合,如:
岁月如梭,我却懈怠,
时光的河流,带走了我的梦想。
懈怠可能让人联想到懒洋洋的午后,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照在一张未完成的作业上,伴随着轻柔的爵士乐,营造出一种慵懒的氛围。
在英语中,懈怠可以对应为“slack”或“slack off”,在日语中为“だらけ”(darake),这些词汇都表达了类似的概念,即缺乏努力和积极性。
懈怠是一个提醒我们保持勤奋和自律的重要词汇。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懈怠的含义和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自我管理,避免陷入懒散的状态。通过对比不同文化和语言中的对应词汇,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懈怠这一概念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
【懈】
(形声。从心,解声。本义:松懈)。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懈,怠也。 、 《孝经》-夙夜匪懈。 、 《淮南子》-为民兴利除害而不懈。 、 诸葛亮《出师表》-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组词】
懈懈、 懈厥操觚、 懈忒、 懈沮、 懈意
2.
【怠】
(形声。从心,台声。本义:懒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怠,慢也。 、 《尔雅》-懈,怠也。 、 《广雅》-怠,赖也。 、 《国语·周语》-可先而不备,谓之怠。 、 《礼记·檀弓》。注:“惰也。”-吉事虽止不怠。 、 《礼记·曲礼》。注:“放散身体也。”-毋怠荒。 、 《国语·晋语》-怠偷甚矣。 、 《公羊传·文公十二年》-俾君子易怠。 、 《商君书·弱民》-兵民怠而国弱。 、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组词】
怠荒、 怠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