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3:50: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3:50:18
吮痈噬痔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吸吮痈疽,咬食痔疮”,形容人卑鄙无耻,为了私利不惜做出极其卑劣的行为。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批评那些为了个人利益而牺牲他人利益或道德底线的人。
在文学作品中,吮痈噬痔 常用于描绘反面人物或描述恶劣行为。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专业领域或正式文书中,它被用来强调道德败坏的程度。
吮痈噬痔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吮其痈,噬其痔。”原指古代医生治疗疾病的方法,后引申为形容人为了私利不择手段的卑劣行为。
在传统文化中,道德和礼仪被高度重视。吮痈噬痔** 这个成语反映了社会对于道德底线的强调,以及对那些违背道德准则行为的强烈谴责。
这个成语给人以强烈的负面情感,联想到的是卑鄙、无耻和道德沦丧。它提醒人们在行为选择上应保持道德底线,不应为了个人利益而牺牲他人或社会利益。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人为了个人利益而采取不正当手段的情况。使用吮痈噬痔这个成语可以准确地表达我们对这种行为的鄙视和不满。
在创作中,可以将吮痈噬痔融入到一个故事情节中,描述一个角色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从而加深读者对这个角色性格的理解。
结合视觉元素,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代医生治疗痈疽和痔疮的画面,以此来强化吮痈噬痔这个成语的原始含义。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古代文献的朗读声,增强成语的历史感。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成语,但类似的表达如英文中的“stooping to new lows”或“selling one's soul”也能传达类似的意思,即为了利益而做出极不道德的行为。
吮痈噬痔 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强烈的道德批判词汇,它不仅揭示了人性的阴暗面,也提醒我们在社会交往中应保持道德操守。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深度。
1.
【吮】
(形声。从口,允声。本义:用口含吸,缓饮)。
同本义。
【引证】
《韩非子·备内》-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 、 李白《蜀道难》-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矣。” 、
【组词】
吮痈、 吮疮、 吮卒、 吮嘬
2.
【痈】
(形声。从疒(chuáng),雍声。本义:中医指恶性脓疮)。
同本义。
【引证】
《后汉书·华佗传》-佗以为肠痈。
【组词】
痈肿、 痈疮、 痈囊
3.
【噬】
(形声。从口,筮(shì)声。本义:咬)。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噬,嗂也。喙也。 、 《易·杂卦》-噬嗑食也。 、 《左传·哀公十二年》-国狗之瘈,无不噬也。 、 《考工记·梓人》-欋杀援筮(噬)。 、 唐·柳宗元《三戒》-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 《明史·海瑞传》-康乃甘心鹰犬,搏噬善类,其罪又浮于高拱。
【组词】
噬指、 噬脐、 噬犬,噬狗、 噬搏
4.
【痔】
痔疮。
【引证】
《说文》-痔,后病也。从疒,寺声。 、 《素问·生气通天论》-肠澼为痔。 、 《庄子·人间世》-与人有痔病者。 、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又疥且痔。 、 《庄子·列御寇》-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
【组词】
痔疾、 痔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