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39: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39:16
含血吮疮 的字面意思是“吸吮伤口中的血”,通常用来形容人或动物在受伤后自我疗伤的行为。这个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更多出现在古代文献或医学典籍中,用以描述某些动物或人在受伤后通过吸吮伤口来清洁或治疗。
在文学作品中,含血吮疮 可能被用来描绘一种原始、野性的生存本能,或者象征某种自我牺牲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除非是在讨论动物行为或古代医学实践时。在专业领域,如动物学或医学,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描述特定的生物行为或治疗方式。
含血吮疮 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古老,可能源自古代对动物行为的观察和医学实践的记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某些特定的文化和学术领域仍然保留其意义。
在某些文化中,含血吮疮 可能被视为一种原始的、自然的疗伤方式,与现代医学的消毒和包扎方法形成对比。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讨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或者人类对生存本能的依赖。
这个词汇可能带有一种原始、野性的情感反应,让人联想到生存斗争和自然界的残酷。它也可能引发对古代医学和动物行为的兴趣和好奇。
在个人经历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见,除非是在阅读古代文献或参与某些特定的学术讨论时。例如,在阅读关于古代医学的书籍时,可能会遇到这个词汇。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荒野之狼,含血吮疮, 夜幕之下,生存之光。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只受伤的狼在荒野中自我疗伤的场景。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原始、野性的音乐来增强这种联想。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描述类似的行为,但具体的表达和使用情况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某些原住民文化中,可能也有类似的描述动物或人类自我疗伤的词汇。
含血吮疮 这个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它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和生存本能的观察和理解。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和历史的多样性。
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
~抚战士,思摩奋呼乞效死。
1.
【含】
古时丧葬时放在死人口里的珠玉 。天子用玉,诸侯用璧,士用米贝。
【引证】
《左传·文公五年《释文》:含作唅。《说文》作琀。-王使荣叔归含且赗。 、 《周礼·天官·玉府》-大丧共(供)含玉。 、 《公羊传·文公五年》-含者何,口实也。 、 《谷梁传·隐公元年》-贝玉曰含。 、 《战国策·赵策三》-死则不得饭含。
2.
【血】
口语读音(多单用)。
【组词】
鸭血、 血沥沥、 血唬零喇、 血胡同、 血糊突、 血渌渌、 血心、 血的教训
3.
【吮】
(形声。从口,允声。本义:用口含吸,缓饮)。
同本义。
【引证】
《韩非子·备内》-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 、 李白《蜀道难》-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矣。” 、
【组词】
吮痈、 吮疮、 吮卒、 吮嘬
4.
【疮】
(形声。从疒(chuáng),仓声。本义:皮肤上肿烂溃疡的病)。
痈、瘫、疽、疖等的总称。
【引证】
《玉篇》-疮,疮痍也。 、 张衡《西京赋》。薛注:“疮痏,谓瘢痕也。”-所恶成疮痏。 、 聂夷中《咏田家》-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组词】
疮毒、 疮疹、 疮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