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1:00: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1:00:46
“国事多艰”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国家的政务或事务面临着重重困难。这个成语强调了国家在治理过程中遇到的复杂和艰难的挑战。
在文学作品中,“国事多艰”常用来描绘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或社会层面上的困境,如战争、内乱、经济危机等。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形容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在处理国家事务时的艰难处境。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学或国际关系学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分析国家面临的战略挑战。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困难程度和具体情境的不同,而反义词则表达了国家的繁荣和安定。
“国事多艰”这个成语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献,如《左传》等历史文献中就有类似的表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描述国家困境的常用语。
在文化中,“国事多艰”常常与忠诚、勇气和智慧等价值观联系在一起。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反映了人民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领导人的期待。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沉重和忧虑,因为它描绘了一个国家的困境。联想可能包括历史上的一些艰难时期,如战争、自然灾害等。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形容一个团队或组织在面对重大挑战时的艰难处境。例如,一个创业团队在初创阶段可能会遇到“国事多艰”的情况。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国事多艰夜未央,星光不问赶路人。”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阴沉的天空、破败的城墙或疲惫的人群。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沉重的脚步声、低沉的号角声或哀伤的歌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 nation in cr****”或“a country facing difficulties”,但这些表达没有“国事多艰”那种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国事多艰”这个成语不仅描述了国家的困境,也反映了人们对于国家命运的深刻关切。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情境。
时国步艰难,连帅倔强,率多奏请,欲立家庙于本镇,顷上章论奏,乃止。
1.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
2.
【事】
(形声。从史,之省声。史,掌管文书记录。甲骨文中与“吏”同字。本义:官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事,职也。 、 《韩非子·五蠹》-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
【组词】
事宦
3.
【多】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二“夕”。表示数量大。本义:多,数量大,与“少”、“寡”相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多,重也。从重夕,会意。重夕为多,重日为叠。 、 《尔雅·释诂》-多,众也。 、 《诗·邶风·旄丘》-何多日也。 、 《史记·五帝纪》。索隐:“大也。”-与为多焉。 、 《荀子·致仕》-宽裕而多容。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组词】
多次;多分、 多士、 多感、 多口、 多般、 多口可、 多花、 多许
4.
【艰】
(形声。表示与土有关,艮(gèn)声。本义:土难治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引申之,凡难理皆曰艰。”-艰,土难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