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8:48: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8:48:17
国人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本国人”或“该国的人民”。字面意思是指属于某个特定国家的人。在现代汉语中,它常常用来指代公民,即人。
“国人”一词源自古汉语,最早见于《周礼》等古代文献,原指居住在国都及其周边的居民。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扩展到指代所有属于某个国家的人民。
在**,“国人”常常与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联系在一起。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如国家庆典或国际赛事中,“国人”的使用频率会增加,用以强调集体身份和团结。
“国人”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归属感和自豪感。它让人联想到团结、传统和文化传承。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在讨论国家大事或参与社区活动时使用“国人”这个词,以表达对国家和同胞的关心和支持。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国人的梦,编织在黄河的波涛中,传承在长城的石缝间。”
看到“国人”这个词,我可能会联想到的国旗、国歌,以及各种代表文化的视觉元素,如京剧脸谱、**结等。
在英文中,“国人”可以对应为“countryman”或“fellow citizen”,但这些词汇在语境和情感色彩上可能与中文的“国人”有所不同。
“国人”这个词在中文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社会意义,它不仅是描述一个国家人民的简单词汇,更是连接个体与国家、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恰当使用“国人”这个词,有助于我更好地表达对国家和文化的认同与尊重。
1.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
2.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