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6:47: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6:47:04
“国之四维”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管子·牧民》:“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这里的“四维”指的是礼、义、廉、耻,被视为国家治理的四个基本原则。这四个原则是维护国家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基石。
在文学作品中,“国之四维”常用来强调道德和伦理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政治、历史或道德问题时,它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学、历史学和伦理学,这个词汇被用来分析和评价一个国家的治理结构和道德基础。
同义词:国之纲常、国家基石 反义词:国家乱象、社会失序
同义词“国之纲常”强调的是国家的基本规范和原则,而“国家基石”则强调这些原则是国家稳定的基础。反义词则反映了缺乏这些原则时国家可能面临的混乱和危机。
“国之四维”源自《管子》,是春秋时期管仲提出的政治理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概念被后世政治家和学者广泛引用,成为**传统文化中关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思想。
在**传统文化中,“国之四维”被视为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工具。在现代社会,尽管具体内容和形式有所变化,但这个概念仍然被用来强调道德和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
这个词汇给人以庄重、严肃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它提醒人们,个人的行为不仅影响自己,也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在讨论国家政策或社会问题时引用“国之四维”,以强调道德和法治的重要性。例如,在讨论如何改善社会风气时,我会提到需要重振“国之四维”。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维系千年,不朽光辉。
民心所向,国运昌隆,
四维不张,国将何从?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代官员和学者讨论国家治理的场景,背景是宏伟的宫殿和庄严的仪式。音乐方面,可以选择古筝或笛子演奏的古典音乐,营造出一种庄重而深远的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观念可以与“正义、勇气、节制、智慧”这四项基本美德相比较。虽然具体内容不同,但都强调了道德和伦理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国之四维”是一个深刻反映*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词汇。它不仅在历史上对国家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学和理解这个词汇,我更加认识到道德和法治在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国家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
1.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
2.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3.
【四】
(指事。甲骨文字形,象鼻子喘息呼气之形。本义:数目。三加一所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四,阴数也。四分之。 、 《玉篇》-阴数次三也。 、 《仪礼·觐礼》。注:“谓乘马也。”-路下四亚之。 、 《书·尧典》-光被四表。 、 、 《诗·鄘风·干旄》-良马四之 、 刘邦《大风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中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做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6”。
【引证】
《宋史·乐志十七》-大吕、大簇用四字。
4.
【维】
(形声。从糸(mì),隹(zhuī)声。本义:系物的大绳)。
同本义。
【引证】
《玉篇》-维,紘也。 、 《说文》-维,车盖系也。 、 《广雅》-维,系也。 、 《楚辞·天问》-斡维焉系。 、 《周礼·节服氏》。注:“维之以缕。”-维王之大常。 、 《左传·昭公十年》。疏:“纲也。”-居其维首。 、 《淮南子·天文训》-天柱折,地维绝。
【组词】
维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