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0:14: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0:14:10
干戈满地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武器遍布地面”,通常用来形容战争或冲突的激烈场面。基本含义是指战事频繁,冲突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在文学作品中,干戈满地 常用来描绘战争的残酷和破坏力,如古代诗词中描述战乱的场景。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历史**或当前冲突时,人们可能会使用这个词汇来表达对战争的感慨。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军事学,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具体描述某个时期的战争状态。
干戈 原指古代的两种兵器,后来泛指武器,满地 则是指遍布地面。这个词汇在古代汉语中就已经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
在文化中,干戈满地 常与历史上的战乱时期联系在一起,如三国时期、五胡乱华等。这个词汇反映了人对和平的珍视和对战争的厌恶。
这个词汇给人带来的是一种沉重和悲伤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战争的破坏和人类的苦难。它提醒人们珍惜和平,反对战争。
在讨论历史课程中的战乱时期时,我曾使用过“干戈满地”这个词汇来描述那个时代的社会状态,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
在创作一首关于战争的诗时,我可能会写:“干戈满地血未干,孤城残月照无眠。”
想象一幅画面:战场上,武器散落一地,硝烟弥漫,士兵们的呐喊声和战鼓声交织在一起,这就是“干戈满地”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 field of battle”或“a war-torn land”,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战争和冲突的意象是相似的。
干戈满地 这个词汇深刻地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社会的动荡。在学语言和表达时,了解这样的词汇不仅有助于丰富词汇量,还能加深对历史和社会的理解。这个词汇在文学和历史叙述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是语言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东上坡流西上船,桃源未必有真仙。干戈满目家何在?寂寞空山闻杜鹃。
逢君剪烛当深夜,奈此~何。
1.
【干】
(形声。从木,倝(gàn)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俗作幹。按,植于两边者曰榦,植于两端者曰楨。散文则亦通称也。古筑墙先度其广,轮乃树楨,榦,继施横板于两边,榦内以绳束榦,实土筑之。一板竣则层累而上,五板为堵。-榦,筑墙端木也。 、 《左传·宣公十一年》-平板榦,称畚筑。 、 《三国志·陆凯传》-姚信、楼玄,…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
【组词】
榦楨
2.
【戈】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种长柄兵器形。本义:一种兵器)。
中国古代的主要兵器。
【引证】
《说文》。按,戈者,柲也,长六尺六寸,其刃横出,可勾可击,与矛专刺、殳专击者不同,亦与戟之兼刺与勾者异。-戈,平头戟也。从弋、一,横之象形。 、 《书·顾命》-执戈上刃。 、 《书·牧誓》-称尔戈。 、 《考工记·冶氏》-戈广二寸。 、 《楚辞·屈原·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3.
【满】
(形声。本义:填满,布满)。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满,盈溢也。 、 《庄子·列御寇》-无几何而往,则户外之屦满矣。 、 《墨子·公输》-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 、 《韩非子·扬权》-奸邪满侧。 、 唐·许浑《咸阳城东楼》-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 宋·张俞《蚕妇》-归来泪满巾。 、 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溪。 、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蒌蒿满地。 、 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组词】
满口胡柴、 满坑满谷、 满面生花、 满天星、 满眼、 满堂、 满衍、 满肚子、 满实、 满怀信心、 满脸春色、 满听、 满溢、 满生生、 满心、 满礼、 满顶、 满饮
4.
【地】
(形声。从土,也声。本义:大地)。
同本义,与“天”相对。
【引证】
《春秋·元命苞》-立字士力于一者为地。 、 《尔雅·释地》-土乙力为地。 、 《管子·形势解》-地生养万物。
【组词】
落地;天地;地角、 地宫、 地府、 地脉、 地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