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3:52: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3:52:10
国书:国书是指一国元首或政府首脑向另一国元首或政府首脑发出的正式外交文件,用以证明派遣的外交使节的官方身份和使命。国书通常包含对接受国元首的问候、对两国关系的评价以及对使节任务的说明。
“国书”一词源自古代**的外交实践,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形式和内容有所变化,但基本功能保持不变。在西方,类似的正式外交文件也有悠久的历史,如罗马帝国的“legatio”。
在**历史上,国书是展示国家尊严和礼仪的重要手段。在现代国际社会中,国书仍然是外交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现了国家间的相互尊重和正式交往。
国书给人以庄重、正式和权威的印象。它代表了国家间的正式沟通,往往与外交礼仪、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紧密相关。
在个人经历中,国书可能出现在学*国际关系或外交学的课程中,或者在阅读有关历史外交**的书籍时遇到。
在诗歌中,可以将国书比喻为两国之间的桥梁,承载着和平与合作的希望:
国书如桥,跨越波涛, 字字珠玑,传递友好。 两邦相望,心手相交, 和平之舟,共渡风波。
国书可能让人联想到庄严的仪式、古老的羊皮纸、金色的封蜡,以及外交官庄重的宣读声。
在不同文化中,国书的形式和内容可能有所不同,但其核心功能——作为国家间正式沟通的工具——是普遍的。例如,在阿拉伯文化中,国书可能包含更多的诗意和修辞。
国书作为外交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国家间的正式交往,也反映了国际关系的发展和变化。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国书这一概念,有助于深化对国际法和外交礼仪的认识。
1.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
2.
【书】
(形声。从聿,者声。聿(yù),即笔。隶书省“者”成“曰”。《说文》:“书,箸也。”箸(著)即显明。合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义:书写,记录,记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序云:“著于竹帛谓之书。”-書,著也。 、 《周礼·保氏》-五曰六书。 、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作书。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中古以漆画于帛,后世以墨写于纸。 、 《易·系辞》-易之以书契。 、 《尚书序》疏-书者,以笔画记之辞。 、 《论语·卫灵公》-子张书诸绅。 、 《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 、 方苞《狱中杂记》-众言同,于是乎书。
【组词】
书候、 书孽、 书记手、 书画卯酉、 书文、 书抄、 书具、 书券、 书砚、 书狱、 书命、 书格、 书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