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4:35: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4:35:40
词汇“天下大屈”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成语或常用词汇。从字面意思来看,“天下”通常指的是整个世界或国家,而“大屈”则可能指的是极大的屈辱或挫折。因此,“天下大屈”可以理解为整个国家或世界遭受了极大的屈辱或挫折。
由于“天下大屈”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文学、口语或专业领域中的使用非常有限。可能在一些历史小说或描述重大历史**的文献中出现,用以形容国家或民族在战争、政治斗争中的失败或屈辱。
由于“天下大屈”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历史演变不详。可能是某些文学作品或历史文献中的特定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没有被广泛接受和使用。
在特定的历史或文化背景下,“天下大屈”可能被用来形容国家或民族在重大**中的失败或屈辱,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情绪和态度。
该词汇可能引发强烈的民族情感和历史反思,让人联想到国家或民族在历史上的重大挫折和屈辱,激发起对国家复兴和民族自豪感的思考。
由于该词汇不常见,个人在生活中可能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或遇到。但在学*历史或阅读相关文学作品时,可能会接触到这一表达。
在创作诗歌或故事时,可以将“天下大屈”作为一个强烈的象征,用以描绘国家或民族在历史上的重大挫折,以及随后的复兴和崛起。
结合历史纪录片或战争电影中的场景,可以更好地理解“天下大屈”的视觉和听觉联想,如战火纷飞的战场、人民的哀嚎和国家的沉痛。
由于“天下大屈”是一个特定且不常见的词汇,它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存在,用以形容国家或民族的重大失败或屈辱。
“天下大屈”作为一个特定且不常见的词汇,虽然在日常语言中不常用,但在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它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功能。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语言表达的深度和广度,增强对历史和文化的理解。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赢老易子而咬其骨。
1.
【天】
(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解字注》-天,颠也。…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
【组词】
天灵、 天灵盖
2.
【下】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下,底也。 、 《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 、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下声肆。 、 《礼记·曲礼》-君臣上下。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阴山下。 、 唐·柳宗元《三戒》-放之山下。 、 《资治通鉴·唐纪》-愬至城下。 、 《聊斋志异·狼三则》-奔倚其下。
【组词】
下元、 下溜头、 下江先生、 下眼相看、 下路人
3.
【大】
“大夫”、“大王”。
世代。 同: 代
【引证】
《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陵家历大为军将,世世从军为国征。
4.
【屈】
(形声。从尸,出声。尸,古文字中是假卧着的人形。本义:弯曲)。
同本义。
【引证】
《广韵》-屈,拗曲。 、 《正字通》-凡曲而不伸者皆曰屈。 、 《易·系辞》-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 马中锡《中山狼传》-猬缩蠖屈。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不可屈伸。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安能屈豪杰。 、 清·方苞《狱中杂记》-屈膝叩首。 、 清·张廷玉《明史》-不当屈。
【组词】
屈指询算、 屈律、 屈卮、 屈申、 诎屈、 屈伸、 屈屈、 屈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