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5:26: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5:26:51
吞声饮恨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咽下声音,吞下怨恨”。它描述的是一个人在受到委屈或不公时,不敢或不愿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愤怒,只能默默忍受,内心充满怨恨。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人们对于权力和地位的敏感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成语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特定的文学和社会语境中仍然被广泛使用。
在传统文化中,忍耐和克制被视为美德。因此,吞声饮恨** 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这种文化价值观。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个人权利意识的增强,这种被动接受不公的行为逐渐被批评和反思。
这个成语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同情和无奈。它让人联想到那些在社会边缘挣扎的人们,他们的沉默和隐忍往往是对现实无力的抗议。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比如在职场中面对不公平的待遇,有时候我们不得不选择吞声饮恨,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永远保持沉默。
在诗歌中,可以将“吞声饮恨”融入对社会不公的描绘中,如:
在沉默的夜里,星光黯淡, 吞声饮恨的人们,心中藏着火焰。 无声的抗议,在黑暗中蔓延, 等待黎明,唤醒沉睡的尊严。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孤独人物在昏暗灯光下默默忍受的画面。音乐方面,可以选择一些低沉、悲伤的旋律,如古典音乐中的某些慢板乐章,来增强这种情感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swallow one's pride" 或 "bite one's tongue",但这些表达更多强调的是自我控制和忍耐,而不是内心的怨恨。
吞声饮恨 这个成语深刻地揭示了人们在面对不公时的复杂心理状态。它提醒我们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要注意情感的细腻表达和文化的深层含义。通过学和使用这个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同情那些在社会中默默承受不公的人们。
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从今惹得俺~,凭吊秋坟!”
1.
【吞】
(形声。从口,天声。本义:咽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吞,咽也。 、 《后汉书·杜笃传》注-吞舟大鱼也。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吞长江。 、 宋·苏轼《石钟山记》-与风水相吞吐。 、 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气吞万里如虎。
【组词】
吞炭、 吞舌、 吞舟、 吞刀刮肠、 吞牛、 吞咀、 吞下一条鳝鱼
2.
【声】
(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声,音也。 、 《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虞书》-声依永律和声。 、 《礼记·郊特牲》-凡声阳也。 、 《诗·齐风·鸡鸣》-苍蝇之声。 、 《诗·小雅·车攻》-有闻无声。 、 柳宗元《永州八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组词】
声叉、 声嘶、 声如洪钟、 声振林木、 声动梁尘
3.
【饮】
把水给人或牲畜喝。
【引证】
《诗·大雅·公刘》-饮之食之,教之诲之。
【组词】
饮羊、 饮水、 饮马长江
用酒食款待。
【引证】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
【组词】
饮客、 饮劳
4.
【恨】
(形声。从心,艮(gèn)声。本义:怀恨在心,怨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恨,怨也。 、 《国语·周语下》-今财亡民罢,莫不怨恨。 、 唐·杜甫《兵车行》-役夫敢申恨。 、 唐·李朝威《柳毅传》-恨贯肌骨。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亡国之恨。
【组词】
恨命、 恨恨、 恨穷发极、 恨五骂六、 恨如头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