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9:17: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9:17:41
吞声忍气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咽下声音,忍住气愤”,形容人在受到委屈或不公正对待时,不敢或不愿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愤怒,只能默默忍受。这个词汇强调了被动和压抑的情绪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吞声忍气 常用来描绘那些社会地位低下或性格软弱的人物,他们在面对强势或不公时,只能选择忍耐。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形容某人在工作或家庭中受到不公平对待时的态度。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分析个体的自我压抑行为及其社会影响。
同义词:忍气吞声、忍辱负重、逆来顺受 反义词:奋起反抗、据理力争、直言不讳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表达上各有侧重,忍气吞声 更强调内心的压抑和无奈,而奋起反抗 则强调行动上的积极对抗。
吞声忍气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汉语,其使用可以追溯到宋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但在现代汉语中,其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被更现代的表达方式所替代。
在传统文化中,吞声忍气** 有时被视为一种美德,特别是在强调“忍”和“和”的儒家文化中。然而,在现代社会,这种过度忍让的态度可能会被批评为缺乏自我保护和表达能力。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一种压抑和无奈的情感反应。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生活中不得不忍受不公和委屈的人们,这种联想可能会激发我对社会正义和个体权益的关注。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目睹过朋友在工作中吞声忍气,最终导致心理健康问题。这个经历让我更加重视表达自我和维护权益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吞声忍气,夜深人静, 心事重重,无人问津。 月下独酌,泪湿衣襟, 忍辱负重,何日是尽头?”
视觉上,吞声忍气 可能让我联想到一个低头不语的人,背景是阴沉的天空或封闭的房间。听觉上,可能是低沉的音乐或沉默的氛围,强调内心的压抑和无声的抗议。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swallow one's pride" 或 "bite one's tongue",虽然这些表达不完全等同于吞声忍气,但它们也传达了一种忍耐和不表达的情绪状态。
吞声忍气 这个词汇深刻地揭示了人在面对不公时的无奈和压抑。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个词汇不仅帮助我更准确地描述特定情境,也促使我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平衡忍耐与表达。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论“人言可畏”》:“对强者它是弱者,但对更弱者它却还是强者,所以有时虽然~,有时仍可以耀武扬威。”
1.
【吞】
(形声。从口,天声。本义:咽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吞,咽也。 、 《后汉书·杜笃传》注-吞舟大鱼也。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吞长江。 、 宋·苏轼《石钟山记》-与风水相吞吐。 、 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气吞万里如虎。
【组词】
吞炭、 吞舌、 吞舟、 吞刀刮肠、 吞牛、 吞咀、 吞下一条鳝鱼
2.
【声】
(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声,音也。 、 《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虞书》-声依永律和声。 、 《礼记·郊特牲》-凡声阳也。 、 《诗·齐风·鸡鸣》-苍蝇之声。 、 《诗·小雅·车攻》-有闻无声。 、 柳宗元《永州八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组词】
声叉、 声嘶、 声如洪钟、 声振林木、 声动梁尘
3.
【忍】
(形声。从心, 刃声。本义: 忍耐、 容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忍,能也。 、 《广雅》-忍,耐也。 、 《论语·八脩》。皇疏:“忍,犹容耐也。”-是可忍也。 、 《庄子·让王》-强力忍垢,吾不知其他也。 、 《左传·成公二年》-吾子忍之。 、 《论语·卫灵公》-小不忍,则乱大谋。 、 《吕氏春秋·去私》-忍所私以行大义。 、 清·林觉民《与妻书》-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组词】
忍事、 忍容、 忍顺、 忍从、 忍羞、 忍气、 忍垢、 忍丑、 忍耻、 忍痛
4.
【气】
(象形。甲骨文、小篆字形。象云气蒸腾上升的样子。“气”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云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云者,地面之气,湿热之气升而为雨,其色白,干热之气,散而为风,其色黑。”-气,云气也。 、 《礼记·月令》-天气下降,地气上腾。 、 《考工记·总目》-地有气。 、 《史记·项羽本纪》-望其气。 、 、 清·方苞《狱中杂记》-窗以达气。
【组词】
气朔、 气祲、 气纬、 气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