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9:12: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9:12:07
“吞悲”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压抑或隐藏悲伤的情感。它描述的是一种内心深处的痛苦,但表面上却强装镇定或不露声色的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吞悲”常用来描绘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尤其是在面对巨大打击或失去亲人时,人物选择默默承受而不外露。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描述某些深沉的情感状态时,人们可能会使用这个词汇。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文学批评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分析人物的心理状态或情感表达。
同义词中,“隐忍”强调的是忍耐和克制,而“压抑”则更多指的是情感的抑制。反义词中,“宣泄”指的是情感的释放,与“吞悲”形成鲜明对比。
“吞悲”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吞”和“悲”两个字组成,分别表示“咽下”和“悲伤”。在古代文学中,这个词汇就已经出现,用以描述人们在面对悲伤时的态度和行为。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忍”和“节”,“吞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文化特点。在社会交往中,有时为了维护面子或社会形象,人们会选择吞悲,不将内心的痛苦表现出来。
“吞悲”这个词汇给人以沉重和压抑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那些默默承受痛苦,不轻易向外界展示脆弱的人。这种情感的压抑可能会导致内心的积累和后续的爆发。
在个人生活中,可能会有某些时刻需要吞悲,比如在失去亲人或面对挫折时,选择坚强地面对,不让自己或他人看到自己的脆弱。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吞悲”来描绘一个坚强的人物形象,如:
他吞悲于心,
如夜幕下的孤星,
默默闪烁,
不问世间的喧嚣。
视觉上,“吞悲”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孤独的身影,在寂静的夜晚,面对着星空或大海,默默地流泪。听觉上,可能是一首悲伤的钢琴曲,旋律中透露出深深的哀愁。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wallow one's sorrow”或“suppress one's grief”,都表达了类似的意思,即压抑或隐藏悲伤的情感。
“吞悲”这个词汇在描述人的情感状态时非常有力,它不仅揭示了人的内心世界,也反映了文化和社会对个体情感表达的影响。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情感表达,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细腻和深刻。
1.
【吞】
(形声。从口,天声。本义:咽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吞,咽也。 、 《后汉书·杜笃传》注-吞舟大鱼也。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吞长江。 、 宋·苏轼《石钟山记》-与风水相吞吐。 、 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气吞万里如虎。
【组词】
吞炭、 吞舌、 吞舟、 吞刀刮肠、 吞牛、 吞咀、 吞下一条鳝鱼
2.
【悲】
(形声。从心,非声。本义:哀伤;痛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悲,痛也。 、 《广雅》-悲,伤也。 、 《诗·小雅·鼓钟》-忧心且悲。 、 《诗·召南·草虫》-我心伤悲。 、 《素问·宣明五气篇》-并于肺则悲。 、 《淮南子·天文》。注:“西南方之大壑也。言深峻,临其上令人悲思,故名。”-至于悲谷。 、 晋·干宝《搜神记》-何哭之甚悲也。 、 《乐府诗集·长歌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组词】
悲怆、 悲怨、 悲惋、 悲吟、 悲忧、 悲郁、 悲涕、 悲哭、 悲怒、 悲疚、 悲戚、 悲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