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2:05: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2:05:42
咄嗟嗤咤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人说话声音大而严厉,带有责骂或命令的语气。这个词汇通常用来描述一种强烈的、不容置疑的口吻,常见于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或者在紧急情况下的指挥命令。
在文学作品中,咄嗟嗤咤常用来描绘权威人物的形象,增强其威严和不容挑战的特性。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于形容某人说话的方式特别严厉或者不耐烦。在专业领域,如军事或体育教练的语境中,这个词汇可以用来描述指挥或训练时的严厉口吻。
同义词:厉声、呵斥、怒斥 反义词:和声细语、温言软语
咄嗟嗤咤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汉语,其字面意思是通过“咄”和“嗤”两个字来表达声音的严厉和急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主要用于描述严厉的口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长辈和上级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规范,因此咄嗟嗤咤这样的词汇在描述权威人物时尤为常见。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也常用于描述任何需要强调命令或责备的场合。
这个词汇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紧张和敬畏,因为它描绘了一种强烈的、不容置疑的语气。在联想上,可能会让人想到严厉的教师、严格的父母或战场上的指挥官。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不会经常使用这个词汇,但在描述某些特定的、需要强调权威和命令的场合时,这个词汇会非常有用。
在创作中,可以将咄嗟嗤咤用于描绘一个严厉的反派角色,或者在紧张的情节中用来增强气氛。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一个严厉的面孔或紧皱的眉头。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严厉的命令声或责骂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arking orders”或“sternly reprimanding”,虽然不完全等同,但传达了类似的严厉和命令的语气。
咄嗟嗤咤是一个非常有力的词汇,适用于需要强调权威和命令的场合。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不仅能够丰富语言表达,还能更好地理解和描绘特定的人物和情境。
1.
【咄】
(形声。从口,出声。本义:呵叱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咄,相调也。 、 《字林》-咄,相诃也。 、 《苍颉篇》-咄,啐也。 、 《汉书·东方朔传》。注:“叱咄之声。”-咄!口无毛。 、 《史记》-郭舍人疾言骂之曰:“咄!老女子!何不疾行!” 、 《水浒传》-咄!你是个破落户。
【组词】
咄叱、 咄啐、 咄骂
2.
【嗟】
(形声。从口,差声。本义:叹词。表示忧感)。
感叹声。
【引证】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嗟叹使心伤。 、 唐·韩愈《师说》-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清·刘开《问说》-嗟乎!…非此之由乎。 、 清·林觉民《与妻书》-嗟夫,谁知吾卒先汝。
【组词】
嗟乎、 嗟讶、 嗟异、 嗟悼
3.
【叱】
(形声。从口,匕(bǐ)声。本义:大声呵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叱,呵也。 、 《苍颉篇》-大呵为叱。 、 《通俗文》-迮而吐之曰叱。 、 《公羊传·庄公十二年》-手剑而叱之。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大儿初醒,夫叱大儿声。
【组词】
叱咤、 叱教、 叱辱
4.
【咤】
(形声。从口,宅声。本义:吃东西时口中作声)。
同本义。
【引证】
《礼记·曲礼上》-毋咤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