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3:49: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3:49:57
咄嗟(duō jiē)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迅速、立刻。它通常用来形容动作的迅速或时间的紧迫,强调事情发生得非常快,几乎没有时间反应或准备。
“咄嗟”源自古代汉语,其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变化,但在某些文学和正式的语境中仍然保留其原有的意义和用法。
在**文化中,强调行动的迅速和效率是一种传统美德。因此,“咄嗟”这样的词汇在描述紧急或重要情况时,能够传达出一种积极应对的态度。
使用“咄嗟”这个词可能会让人联想到紧张、急迫的场景,如战场上的快速反应或紧急情况下的迅速决策。这种词汇能够激发听众的紧迫感和行动欲望。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不会经常使用“咄嗟”,但在描述某些紧急情况或快速行动时,这个词能够准确地传达出我所想要表达的紧迫感。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咄嗟”来描绘时间的流逝或**的突然发生,如:“岁月咄嗟,光阴似箭。”
想象一下,一个战士在战场上听到号角声,咄嗟之间拔剑出鞘,这个词汇带来的视觉联想是快速、有力的动作,听觉联想则是急促的号角声和金属摩擦的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instantaneously”或“immediately”,它们都传达了迅速和即刻的意思,但“咄嗟”因其独特的音韵和历史背景,具有更强烈的文化色彩。
“咄嗟”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词汇,它不仅传达了迅速和即刻的概念,还带有一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色彩。在学*汉语时,了解这样的词汇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和历史。在表达中,恰当地使用“咄嗟”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1.
【咄】
(形声。从口,出声。本义:呵叱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咄,相调也。 、 《字林》-咄,相诃也。 、 《苍颉篇》-咄,啐也。 、 《汉书·东方朔传》。注:“叱咄之声。”-咄!口无毛。 、 《史记》-郭舍人疾言骂之曰:“咄!老女子!何不疾行!” 、 《水浒传》-咄!你是个破落户。
【组词】
咄叱、 咄啐、 咄骂
2.
【嗟】
(形声。从口,差声。本义:叹词。表示忧感)。
感叹声。
【引证】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嗟叹使心伤。 、 唐·韩愈《师说》-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清·刘开《问说》-嗟乎!…非此之由乎。 、 清·林觉民《与妻书》-嗟夫,谁知吾卒先汝。
【组词】
嗟乎、 嗟讶、 嗟异、 嗟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