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6:46: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6:46:54
攘夺(rǎng duó)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抢夺、夺取”。它通常指用强力或不正当手段夺取他人的财物或权益。
攘夺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攘”字有排斥、抵御的意思,“夺”字则表示夺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字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表示强力夺取的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攘夺往往与负面行为相关联,强调道德和法律对个人行为的约束。在现代社会,攘夺行为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体现了社会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攘夺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暴力、不公和贪婪。它可能引发人们对正义和道德的思考,以及对社会秩序的维护。
在个人经历中,攘夺可能与某些不愉快的记忆相关,比如目睹或经历不公平的竞争或争夺。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攘夺来描绘激烈的情感冲突:
“在爱的战场,心与心攘夺, 情感的箭矢,穿透了沉默的夜。”
攘夺可能让人联想到激烈的战斗场面,如电影中的打斗场景,或是紧张的音乐旋律,如交响乐中的冲突部分。
在英语中,攘夺可以对应词汇如“plunder”或“seize”,它们在不同文化中都有类似的负面含义,强调通过强力或不正当手段获取。
攘夺这个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描述了一种行为,还反映了社会对公平正义的追求。通过对这个词的深入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其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并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丰富性。
1.
【攘】
(形声。从手,襄(xiāng)声。本义:推让,退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谓推手使前拱揖之容也,字亦作儴。-攘,推也。 、 《礼记·曲礼上》-左右攘辟。 、 《史记·太史公自序》-小子何敢攘焉。 、 《汉书·司马相如传》。注:“却退也。”-随流而攘。 、 《汉书·礼乐志》-盛揖攘之容。 、 《汉书·艺文志》-合于尧之克攘。
2.
【夺】
(会意。金文字形,上面象振翅欲飞的鸟,下面是手(又、寸),其意思是:这只振翅欲飞的鸟,眼看着就要从手中失脱掉。本义:丧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夺,手持隹失之也。 、 《礼记·仲尼燕居》。注:“犹乱也。”-给夺慈仁。 、 《素问·通评虚实论》-精气夺则虚。 、 《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荀子·富国》-勿夺农时。
【组词】
夺宗、 夺气、 夺魄、 夺胆、 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