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09: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09:15
词汇“攘挠”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中。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攘挠”进行分析:
“攘挠”的字面意思是扰乱、干扰。其中,“攘”有排斥、驱除的意思,“挠”则指扰乱、干扰。结合起来,“攘挠”指的是通过排斥或干扰来扰乱某事物。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攘挠”常用于描述战争、政治斗争等场景,表示通过各种手段扰乱对方的计划或行动。在口语和现代文学中,这个词汇较少使用,更多被“干扰”、“扰乱”等词汇替代。
“攘挠”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汉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汉语中更多使用“干扰”、“扰乱”等词汇。
在古代社会,战争和政治斗争频繁,“攘挠”一词常用于描述这些场景中的策略和手段。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的使用场景较少,更多体现在历史文献和学术研究中。
“攘挠”一词带有一种负面情感,常与破坏、阻碍等负面行为相关联。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或破坏性的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机会使用“攘挠”这个词汇。如果需要描述干扰或扰乱的行为,更常用的词汇是“干扰”或“扰乱”。
在创作中,可以将“攘挠”用于描述古代战争或政治斗争的场景,增加作品的历史感和文化底蕴。
由于“攘挠”一词较为古雅,可以联想到古代战争的画面,如士兵们在战场上互相干扰、扰乱对方的阵型。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攘挠”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如“interfere”(英语)、“interférer”(法语)等,都表达了干扰、扰乱的意思。
“攘挠”是一个具有历史和文化特色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但它反映了古代汉语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汉语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1.
【攘】
(形声。从手,襄(xiāng)声。本义:推让,退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谓推手使前拱揖之容也,字亦作儴。-攘,推也。 、 《礼记·曲礼上》-左右攘辟。 、 《史记·太史公自序》-小子何敢攘焉。 、 《汉书·司马相如传》。注:“却退也。”-随流而攘。 、 《汉书·礼乐志》-盛揖攘之容。 、 《汉书·艺文志》-合于尧之克攘。
2.
【挠】
(形声。从手,尧声。本义:扰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挠,扰也。 、 《国语·吴语》。韦昭注:“挠,扰也。”-挠乱百度。 、 《汉书·王莽传上》。颜师古注:“挠,扰也。”-挠乱国家,几危社稷。 、 《韩非子·八经》-民以法难犯上,而上以法挠慈仁。 、 《汉书·晁错传》-匈奴之众易挠乱也。 、 宋·苏轼《教战守》-挠以军法。
【组词】
挠乱、 挠滑、 挠正、 挠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