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6:47: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6:47:01
“攘外安内”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对外抵御外敌,对内安定国家。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在国家或组织面临外部威胁时,首先要确保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然后再集中力量对外。
在文学作品中,“攘外安内”常用来描述领导者的智慧和策略,如在历史小说中描述古代君王的治国方略。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比喻处理复杂问题时的策略,即先解决内部问题,再应对外部挑战。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学或国际关系学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讨论国家安全策略和内政外交的关系。
同义词“内外兼修”强调的是同时注重内部和外部的平衡发展,而“内外兼顾”则强调在处理问题时同时考虑到内部和外部的因素。反义词“内外交困”描述的是内部和外部都面临困难的情况,“内外失衡”则指的是内部和外部关系不协调。
“攘外安内”这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军事和政治策略,特别是在面临外敌入侵时,强调先稳定内部,再对外作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扩展,不仅仅局限于军事领域,也适用于其他需要内外协调的场合。
在中国文化中,“攘外安内”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和”与“治”的理念,即通过和谐的内部管理来增强对外的抵抗力。这个成语在中国历史上多次被用来评价君主的治国能力,尤其是在动荡和战乱时期。
这个成语给人以稳重和策略性的感觉,让人联想到历史上的伟大领袖和他们的智慧。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也常被用来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先解决内部问题,再集中力量应对外部挑战。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在处理团队项目时遇到过内部矛盾和外部竞争的双重压力。那时,我采取了“攘外安内”的策略,首先解决了团队内部的沟通问题,然后集中精力应对外部的竞争,最终项目取得了成功。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攘外安内”:
在风暴的中心,我攘外安内,
稳定了内心的波涛,
然后向着风暴的边缘,
勇敢地迈出每一步。
在视觉上,“攘外安内”可以联想
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
管仲一匡九合,~,其功甚大。
1.
【攘】
(形声。从手,襄(xiāng)声。本义:推让,退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谓推手使前拱揖之容也,字亦作儴。-攘,推也。 、 《礼记·曲礼上》-左右攘辟。 、 《史记·太史公自序》-小子何敢攘焉。 、 《汉书·司马相如传》。注:“却退也。”-随流而攘。 、 《汉书·礼乐志》-盛揖攘之容。 、 《汉书·艺文志》-合于尧之克攘。
2.
【外】
(会意。从夕,从卜。通常在白天占卜,如在夜里占卜,表明边疆(外)有事。又有人说,因为要在外过夜,故要卜问吉凶。本义:外面;外部)。
同本义。与“内”或“里”相对。
【引证】
《说文》-外,远也。 、 《礼记·曲礼》-凡卜筮日旬之外曰远。 、 《周礼·考工记·梓人》-外骨内骨。 、 唐·白居易《卖炭翁》-夜来城外一尺雪。 、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 、 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身外即战场。
【组词】
外户、 外祟、 外槨、 外好里枒槎、 外藩、 外廓、 外见、 外求、 外舍
3.
【安】
(会意。从“女”在“宀”下,表示无危险。本义:安定;安全;安稳)。
同本义。
【引证】
《尔雅》-安,定也。 、 《庄子·天地》-共给之为安。 、 《周书·谥法》-好和不争曰安。 、 《仪礼·少牢礼》-心皆安下切上。 、 《易·系辞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 、 《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雨不动安如山。 、 宋·苏洵《六国论》-然后得一夕安寝。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谢庄遂安。
【组词】
安睡;安寝;安抵、 心神不安;坐立不安;安枕、 安帖、 安席
4.
【内】
里面。与“外”相对。
【引证】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一室之内。 、 《世说新语·雅量》-郗犹在帐内。 、 《世说新语·贤媛》-东海家内则郝夫人之法,亲陵家内范钟夫人之礼。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一板内有重复。 、 清·姚鼐《登泰山记》-数里内无树。
【组词】
海内;关内;内牵
指某一群体或某一物体的中间。常指国内或朝廷内。
【引证】
《论语·季氏》-动干戈于邦内。 、 汉·贾谊《过秦论》-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内,名词作状语,译时加介词“对”,为“对内”。) 、 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 《三国志·诸葛亮传》-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组词】
内叛、 内患、 内事、 内睦、 内噬、 内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