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8:37: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8:37:06
词汇“[廪均]”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一个较为生僻或古文的词汇。由于“廪均”不是一个标准的现代汉语词汇,我将尝试从可能的古文语境中对其进行分析。
“廪均”可能由两个字组成:“廪”和“均”。
结合起来,“廪均”可能在古文中指的是粮食分配的公平或均匀。
在古代文献中,“廪均”可能出现在讨论粮食管理、税收或社会福利的语境中。例如,在描述一个理想的社会或政府如何公平地分配粮食给民众时,可能会使用到这个词汇。
由于“廪均”不是一个现代词汇,以下是假设性的古文例句:
“廪”和“均”都是古汉语词汇,它们的意义在古代文献中有所体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词汇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特别是在现代汉语中。
在古代**,粮食是国家稳定的关键,因此粮食的公平分配是政府的重要职责。词汇“廪均”可能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反映了古人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对于现代读者来说,“廪均”可能带来一种古朴、正义的联想,唤起对古代社会秩序和公平的想象。
由于“廪均”不是一个现代词汇,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有限。然而,在讨论历史、社会学或古代政治制度时,可能会提及这个概念。
在创作古风诗歌或小说时,可以使用“廪均”来描绘一个理想化的古代社会:
由于“廪均”涉及粮食和公平,可能会联想到丰收的景象、古老的粮仓和公平的象征。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涉及粮食分配的公平性,但具体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会有所不同。
“廪均”作为一个古文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公平分配粮食的重视。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些古文词汇可以增加我们对汉语丰富性和历史深度的认识。
1.
【庠】
(形声。从广(yǎn),羊声。“广”与房屋有关。本义:古代地方学校)。
殷、周时的学校。
【引证】
《说文》-痒,礼官养老,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 、 《孟子·滕文公上》-殷曰序,周曰庠。 、 《尔雅·释官》-庠序,官也。 、 《礼记》。郑玄注:“上庠,右学,大学也,在西郊。下庠,左学,小学也,在国中王宫之东。”-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
2.
【均】
(形声。从土,匀声。“匀”亦兼表字义。合起来指土地分配均平。本义:均匀;公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均,平也。 、 《周礼·小司徒》-乃均土地。 、 《周礼·序官·均人》-土均。 、 《诗·小雅·北山》-大夫不均。 、 《论语·季氏》-而患不均。 、 、 诸葛亮《出师表》-性行淑均。 、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霜露所均。 、 清·方苞《狱中杂记》-有无不均。
【组词】
均壹、 均浃、 均人、 均徧、 均辨、 均平、 均遍、 均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