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00: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00:04
口岸:指国家边境线上设立的供人员、货物、交通工具出入的地点,包括海港、空港、陆路口岸等。它是国际贸易和人员往来的重要通道,也是国家主权的象征。
“口岸”一词源于古代的“口”和“岸”,最初指河流的出入口,后来扩展到海洋、陆地的出入口。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口岸的含义逐渐固定为边境上的出入境地点。
在**,口岸不仅是经济交流的枢纽,也是文化交流的窗口。例如,深圳的罗湖口岸连接香港,成为内地与香港之间人员和货物往来的重要通道。
口岸常常让人联想到离别和重逢,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它既是希望的起点,也是思念的终点。
个人经历中,口岸可能是一次旅行的起点或终点,也可能是一次重要的商务活动的必经之地。例如,“那次去欧洲的旅行,就是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口岸出发的。”
在诗歌中,口岸可以被赋予更多的象征意义:
口岸的风,吹散了离别的愁, 口岸的灯,照亮了归途的路。
口岸的视觉联想可能是繁忙的码头、排队的人群、闪烁的灯光。听觉联想可能是海关的广播、船只的汽笛声、人群的喧哗。
在英语中,“port”可以指海港,而“border crossing”则指陆路口岸。不同文化中,口岸的功能和象征意义大致相似,但具体的使用和理解可能有所不同。
口岸作为一个词汇,不仅具有实际的地理和功能意义,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情感内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口岸这一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描述和理解国际交流的复杂性。
1.
【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引证】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 《国语·晋语》-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 《春秋·元命苞》-口之为言达也。 、 《鬼谷子·捭阖》-口者心之门户。 、 《左传·定公四年》-勺饮不入口七日。 、 《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组词】
口腹、 口分、 口滑、 口辅、 口眼弗闭、 口里摆菜碟儿
2.
【岸】
(形声。从山,从厂,干声。厂(hǎn,山崖),意思为水边高起之地。本义:河岸)。
同本义。
【引证】
《诗·卫风·氓》-淇则有岸。 、 《荀子·宥坐》-三尺之岸,而虚车不能登也。 、 唐·李白《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