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2:54: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2:54:56
词汇“名正理顺”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分别是“名”、“正”、“理”、“顺”。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名正理顺”字面意思是指名称正确,道理通顺。基本含义是指事物或概念的名称与其本质相符,逻辑清晰,没有矛盾,符合常理。
“名正理顺”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源自**古代的哲学和伦理思想,强调事物的名称和本质应该一致,逻辑应该清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在汉语中被广泛使用,成为评价事物合理性的常用表达。
在**文化中,“名正理顺”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名分”观念,即事物的名称和地位应该与其本质和职责相符。这种观念在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个成语给人以正面、理性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清晰、有序和合理的思维过程。它鼓励人们在表达和行动中追求逻辑性和合理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在讨论问题或评价某人的观点时使用这个成语,以表达对其逻辑性和合理性的认可。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名正理顺,心自安,世间万物皆有序。”
视觉上,这个成语可能让人联想到整洁有序的图书馆或逻辑清晰的图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清晰有力的演讲或辩论。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lear and logical”或“justifiable”,但它们没有“名正理顺”这样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名正理顺”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不仅帮助我评价事物的合理性,还鼓励我在思考和表达中追求逻辑性和清晰性。通过深入学和分析这个成语,我更加理解了它在汉语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应用价值。
太宗諡曰文,行周道也。名正理顺,垂之无穷。
三酒之名,以酌有事者,取赐酒则别为一名,庶几~。
1.
【名】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口夕。本义:自己报出姓名;起名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名,自命也。 、 《礼记·祭法》-黄帝正名百物。 、 《孟子》-名之曰幽厉。 、 《庄子·天运》-名公器也。 、 《乐府诗集》-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名之者谁。 、 《聊斋志异·促织》-自名“蟹壳青”。
【组词】
名品
2.
【正】
(指事。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本义:不偏斜,平正)。
同本义。
【引证】
《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坐。 、 《吕氏春秋·君守》。注:“正,直也。”-有绳不以正。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稍稍正坐。 、 清·姚鼐《登泰山记》-泰山正南。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正则无景。 、
【组词】
正门;正厅;正殿;正宫;正所儿、 正阳、 正锋、 正院、 正分、 正胁、 正位、 正东;正上方;正前方;正南;正交;正情
3.
【理】
(形声。从玉,里声。本义:加工雕琢玉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 、 《韩非子·解老》-理者,成物之文也。长短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 、 《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 《战国策·秦策三》-郑人谓玉未理者璞。
4.
【顺】
(会意。从页,从巛。页(xié),头。本义:沿着同一方向)。
同本义。
【引证】
《释名》-顺,循也。 、 《诗·鲁颂·泮水》-顺彼长道,屈此群丑。 、 《资治通鉴》-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 、 《荀子·劝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组词】
他顺着篱笆一直爬到大门边;顺流、 顺衽、 顺领、 顺绪、 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