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1 17:52: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1 17:52:48
“以微知著”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通过微小的迹象或细节来了解事物的全貌或本质。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从局部或表面现象推断出整体或深层含义的能力。
“以微知著”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哲学和文学思想,强调的是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来理解事物的本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在现代汉语中仍然被广泛使用,但其含义和用法可能会有所扩展和变化。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慎思明辨”和道家思想中的“观微知著”,强调的是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来理解事物的本质。在社会交往中,这个成语也常用来形容那些能够从细微之处看出问题或趋势的人。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赞赏和敬佩,因为它描述的是一种高超的观察和推理能力。在表达中,我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在复杂情况下能够洞察本质的人。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曾遇到过一位同事,他总是能够通过观察项目的微小细节来预测项目的整体进展和可能的问题。他的这种“以微知著”的能力帮助我们团队避免了许多潜在的风险。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细雨轻拂,以微知著,
春意盎然,万物复苏。
在视觉上,这个成语可能让我联想到一位侦探在昏暗的房间里仔细观察微小的线索;在听觉上,可能是一段紧张的背景音乐,伴随着侦探的沉思。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read between the lines”或“see the big picture from small details”,虽然这些表达没有直接对应“以微知著”的成语,但它们传达了类似的含义。
“以微知著”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因为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还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描述那些通过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来理解事物本质的能力。这个成语提醒我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要注重细节,善于从微小之处发现问题的关键。
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
1.
【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引证】
《说文》-以,用也。 、 《小尔雅》-以,用也。 、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 、 《左传·定公十年》-封疆社稷是以。 、 蔡元培《图画》-纯以形式。 、 《论语》-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组词】
以手代足、 以疏间亲、 以耳为目、 以指测河
2.
【微】
(会意。从彳(chì);--(wēi)声。本义:隐秘地行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微,隐行也。 、 《左传·襄公十九年》-崔杼微逆光。
【组词】
微行
3.
【知】
(会意。小篆字形,从口矢。段玉裁:“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本义:知道)。
同本义。
【引证】
《玉篇》-知,识也。 、 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知汝远来应有意。 、 《庄子·外物》-心徹为知。 、 《史记·留侯世家》-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 、 《后汉书·列女传》-不知何氏女。
4.
【著】
(形声。从艸,者声。“艸”长在地面上,表示显露。本义:明显,显著;突出) 同本义。
【引证】
《小尔雅》-著,明也。 、 《礼记·大传》-名著而男女有别。 、 《礼记·乐记》-著不息者,天也。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帜甚高著。 、 《世说新语·仇隙》-王氏门强,汝兄弟尚幼,不欲使此声著。 、 《汉书·朱云传》-此臣素著狂直于也。
【组词】
著海内、 昭著、 卓著、 著姓、 著号
显现;显扬。
【引证】
《礼记·大学》-其不善而著其善。 、 《礼记·中庸》-诚则形,形则著。 、 《韩非子·功名》-而日月之名久著于天地。 、 《谷梁传·僖公六年》-病郑也。著郑伯之罪也。 、 《三国志·诸葛亮传》-信义著于四海。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以著其洁。 、 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最著者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