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7:23: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7:23:50
“以德追祸”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用道德或善行去追求或招致灾祸。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因为过于善良或正直而遭受不幸或灾难的人。它强调了在某些情况下,过于坚持道德原则可能会导致不利后果。
在文学作品中,“以德追祸”常被用来描绘那些因为坚守原则而遭遇不幸的角色,以此来探讨道德与命运的关系。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告诫他人不要过于理想化或不切实际地坚持道德标准。在专业领域,如哲学或伦理学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讨论道德行为的潜在风险和后果。
“以德追祸”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人对于道德与命运关系的深刻思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减少,但在特定的文学和哲学讨论中仍然被频繁引用。
在**传统文化中,道德被视为个人和社会的重要基石。然而,“以德追祸”这个成语揭示了在现实社会中,过于坚持道德原则可能会导致个人遭受不幸。这种现象在社会变革和权力斗争中尤为明显。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悲剧色彩,让人感到无奈和同情。它提醒我们在坚持道德原则时也要考虑现实环境和可能的后果,避免不必要的牺牲。
在现实生活中,我曾见过一些因为过于正直而在职场中遭遇困境的人,他们坚持原则,却因此失去了晋升或发展的机会,这可以说是“以德追祸”的现实写照。
在诗歌中,可以将“以德追祸”融入对坚持与牺牲的探讨:
在道德的十字路口,
他选择了光明,
却不知,
光明背后,
是“以德追祸”的阴影。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孤独的身影在风雨中坚守,背景是破败的景象,以此来象征“以德追祸”的悲剧。音乐方面,可以选择一些悲伤或沉重的旋律,来增强这种悲剧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eing too good for one's own good”,意指过于善良或正直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不利后果。这种表达在概念上与“以德追祸”相似,但具体用法和语境有所不同。
“以德追祸”这个成语深刻地揭示了道德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提醒我们在坚持原则时要考虑现实环境和可能的后果,避免不必要的牺牲。这个成语在文学和哲学讨论中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提供了深刻的思考。
故明主除人臣之所苦而立人主之所乐,上下之利莫长于此。不察私门之内,轻虑重事,厚诛薄罪,久怨细过,长侮偷快,数以德追祸,是断手而续以玉也,故世有易身之患。
1.
【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引证】
《说文》-以,用也。 、 《小尔雅》-以,用也。 、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 、 《左传·定公十年》-封疆社稷是以。 、 蔡元培《图画》-纯以形式。 、 《论语》-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组词】
以手代足、 以疏间亲、 以耳为目、 以指测河
2.
【德】
(形声。从彳(chì),惪(dé)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登高,攀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德,升也。 、 《易·剥》虞本。按,与剥庐对文。登也,升。君子以顺德,亦本字。-君子德车。
3.
【追】
(本义:追赶)。
同本义(使追赶对象回来)。
【引证】
《说文》-追,逐也。 、 《周礼·小司徒》。注:“逐寇也。”-以比追胥。 、 《左传·庄公十八年》-公追戎于济西。 、 《管子·七臣七主》-驰车充国者,追寇之马也。 、 汉·贾谊《过秦论》-追亡逐北。 、 《庄子·应帝王》-壶子曰:“追之!”列子追之不及。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公使阳处父追之。 、 唐·杜甫《宴王使君宅题二首》-汉主追韩信,苍生起谢安。 、 《资治通鉴》-闻追豫州。
4.
【祸】
(形声。从示,楇(kuā)声。本义:灾祸,祸患)。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禍,害也。神不福也。 、 《周礼·掌客》-禍灾杀礼。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禍兮福所倚。 、 《荀子·天论》-逆其类者谓之禍。 、 《论衡·累害》-来不由我,古谓之祸。 、 《韩非子·大体》-鱼无失水之祸。 、 《韩非子·十过》-不顾国政,则亡国之祸也。 、 《战国策·赵策》-近者祸及身。 、 《淮南子·人间训》-不能为祸。 、 明·魏禧《大铁椎传》-祸且及汝。 、 《资治通鉴》-祸至无日。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文人画士之祸。 、 《广东军务记》-祸及枯骨。
【组词】
祸基、 祸不旋踵、 祸至无日、 祸中有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