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5:44: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5:44:14
词汇“义训”在中文语境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一个较为专业的术语,或者是一个特定领域内的词汇。由于缺乏广泛的语料库支持,我将尝试从我能找到的相关信息中进行分析。
“义训”可能指的是对某种意义或概念的解释和教导。在教育或培训的语境中,它可能涉及到对特定概念、原则或道德规范的传授和解释。
由于“义训”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演变可能不明确。它可能是由“义”(意义、道德)和“训”(教导、训练)两个字组合而成,强调通过教导来传递特定的意义或价值观。
在强调道德教育和价值观培养的文化中,“义训”可能被视为重要的教育环节。它强调了通过教育来塑造个人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义训”可能让人联想到严肃、正式的教育场景,以及对道德和价值观的重视。它可能激发人们对正确行为的追求和对社会责任的认识。
在个人生活中,可能在学校或工作场所遇到过类似的“义训”活动,比如参加道德讲座或企业文化培训。
在诗歌中,可以将“义训”融入对道德追求的描述:
在晨曦的光辉中,义训如春风拂面,
唤醒沉睡的心灵,引领我们向善。
由于“义训”不是一个广泛使用的词汇,它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可能不明确。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道德教育或价值观培养可能使用不同的词汇来表达。
“义训”作为一个可能涉及道德教育和价值观培养的词汇,强调了通过教导来传递和强化特定的意义或价值观。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好地把握特定领域的专业术语,并在相关语境中准确使用。
1.
【义】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义固不杀人。 、 、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诸葛亮《出师表》-引喻失义。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宋·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组词】
丈义、 义断恩绝、 义不容辞
2.
【训】
(形声。从言,川声。本义:教育,教导)。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训,说教也。 、 《书·顾命》-大训。 、 《左传·文公六年》-告之训典。 、 《国语·晋语》。注:“教也。”-是为明训。 、 《左传·闵公二年》-务材训农,通商惠工。 、 张溥《五人墓碑记》-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训俭示康。
【组词】
训蒙、 训蒙教授、 训人、 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