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9:05: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9:05:09
词汇“义言”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汉语词汇。根据字面组合,“义”通常指正义、道义或义务,而“言”则指言语、话语。因此,“义言”可以理解为符合道义或正义的言论。然而,由于这个词汇不常见,我们将从最契合的角度进行分析。
“义言”可以解释为表达正义、道德或正确原则的言论。它强调言论的正当性和道德性。
由于“义言”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较少。在文学作品中,可能会用来形容某人的言论充满正义感或道德感。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除非在特定的道德或哲学讨论中。
由于“义言”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演变不太明确。它可能是由“义”和“言”两个字组合而成,强调言论的道德性和正义性。
在**文化中,强调言论的道德性和正义性是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因此,“义言”虽然不常用,但在强调言论的道德性和正义性时,可能会被提及。
“义言”给人以正面、正义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诚实、正直和道德高尚的言论。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在讨论道德或正义问题时使用“义言”这个词,以强调言论的正当性和道德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黑暗的夜里,义言如星光闪烁,
指引迷途者走向光明之路。
“义言”可能让人联想到庄严的演讲场景,或者是充满正义感的演讲者的形象。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铿锵有力的演讲声音。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强调言论的道德性和正义性的概念在不同文化中都有体现。
“义言”虽然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但它强调了言论的道德性和正义性,这在任何文化和社会中都是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思想和情感。
1.
【义】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义固不杀人。 、 、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诸葛亮《出师表》-引喻失义。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宋·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组词】
丈义、 义断恩绝、 义不容辞
2.
【言】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志以发言。 、 《左传·昭公九年》-志以定言。 、 《国语·周语上》-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 《法言·问神》-言,心声也。 、 《墨子经》-言,口之利也。 、 《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具言所闻。 、 《后汉书·列女传》-趋机而言。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言于李??。 、 明·魏禧《大铁椎传》-言讫不见。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组词】
言绝、 言言、 言不尽意、 言戏、 言人人殊、 言笑自若、 言之无文、 言方行圆、 言信、 言爽、 言不顾行、 言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