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1:50: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1:50:58
词汇“敛戈”是一个汉语成语,由两个字组成:“敛”和“戈”。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敛戈”字面意思是指收起兵器,不再战斗。基本含义是指停止战争,和平相处。
“敛戈”一词源自古代军事用语,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扩展到更广泛的和平与和解的象征。
在**传统文化中,“敛戈”常与“和为贵”、“止戈为武”等思想相联系,强调和平与和谐的重要性。
“敛戈”给人以安宁、和谐的情感反应,联想到战争的结束和和平的到来,带来一种宁静和希望的感觉。
在现实生活中,“敛戈”可以用来形容任何形式的冲突或争议的结束,如家庭矛盾的和解、商业纠纷的解决等。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敛戈之日,阳光洒满大地,和平的花朵在心间绽放。”
在其他语言中,类似的表达可能包括英语的“lay down arms”或法语的“déposer les armes”,都表达了类似的和平与和解的意义。
“敛戈”作为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成语,不仅在文学和语言表达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反映了人类对和平的永恒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深度和韵味。
1.
【敛】
(形声。从攴(pū),佥(qiān)。本义:收集,聚集)。
同本义(收集的对象是物,常是财物)。
【引证】
《说文》-敛,收也。 、 《周礼·夏官·缮人》。注:“敛,藏也。”-既射则敛之。 、 《汉书·食货志》-狗彘食人之食不知敛。 、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敛赀财以送其行。
【组词】
敛局、 敛衣
2.
【戈】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种长柄兵器形。本义:一种兵器)。
中国古代的主要兵器。
【引证】
《说文》。按,戈者,柲也,长六尺六寸,其刃横出,可勾可击,与矛专刺、殳专击者不同,亦与戟之兼刺与勾者异。-戈,平头戟也。从弋、一,横之象形。 、 《书·顾命》-执戈上刃。 、 《书·牧誓》-称尔戈。 、 《考工记·冶氏》-戈广二寸。 、 《楚辞·屈原·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