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2:42: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2:42:26
“上窜下跳”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形容人或动物在空间中上下移动,动作频繁且急促。基本含义是指某人或某物动作非常活跃,不停地上下移动,通常带有一定的贬义,暗示行为浮躁、不安定或缺乏耐心。
“上窜下跳”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由“上窜”和“下跳”两个动作词组合而成,形象地描述了上下移动的动作。在汉语中,这种由两个相对动作组成的成语较为常见,用以强调动作的频繁和急促。
在**文化中,稳定和沉着被视为美德,因此“上窜下跳”这种描述不稳定行为的词汇往往带有一定的贬义。在社会交往中,这种行为可能被视为不成熟或缺乏自制力。
这个词汇给我的情感反应是负面的,因为它通常与不安定、浮躁的行为联系在一起。联想上,我会想到一个无法安静下来的人或动物,给人一种混乱和不安的感觉。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见过一个小孩子因为过于兴奋而在家里上窜下跳,这让我意识到这个词汇在描述儿童行为时的准确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面,柳枝上窜下跳,仿佛在诉说着春天的故事。”
视觉上,我会联想到一个孩子在房间里不停地跳跃和奔跑的画面。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脚步声和笑声的混合。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jumping up and down”或“bouncing around”,虽然意思相近,但文化内涵和使用语境可能有所不同。
“上窜下跳”这个词汇在汉语中是一个形象生动的表达,能够准确地描述一种频繁且急促的上下移动行为。了解其基本含义和使用语境,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使语言更加生动和精确。
一有机会,他就~,煽风点火。
1. 【上】 用在名词后,表示在物体的表面。 用在名词后,表示在某种事物的范围以内。
2.
【蹿】
跃行。
【引证】
老舍《四世同堂》-我一个箭步蹿出去,那小子就玩了个嘴吃屎。
3.
【下】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下,底也。 、 《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 、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下声肆。 、 《礼记·曲礼》-君臣上下。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阴山下。 、 唐·柳宗元《三戒》-放之山下。 、 《资治通鉴·唐纪》-愬至城下。 、 《聊斋志异·狼三则》-奔倚其下。
【组词】
下元、 下溜头、 下江先生、 下眼相看、 下路人
4.
【跳】
(形声。从足,兆声。本义: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跳,…一曰跃也。 、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特跳此者。 、 《列子·汤问》-跳往助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