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47: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47:59
“信而有证”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有证据支持的信任”。它强调的是信任或信念建立在确凿的证据之上,而不是空洞的承诺或无根据的猜测。
“信而有证”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文献,强调信任和证据的结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但在现代汉语中,它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文化中,信任往往与证据紧密相关。这个成语反映了人重视事实和证据的思维方式,反对盲目信任和无根据的猜测。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稳重和可靠的感觉。它让我联想到需要基于事实和证据做出决策的场景,如法律审判或科学研究。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经常需要评估信息和数据的可信度。使用“信而有证”这个成语帮助我强调了基于证据的决策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信而有证,真理的光芒, 在证据的海洋中,我们航行。”
视觉上,我联想到法庭上律师展示证据的场景;听觉上,我联想到法庭上证据被逐一宣读的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rust but verify”,强调信任的同时也要验证。
“信而有证”这个成语强调了信任与证据的结合,反映了重视事实和证据的思维方式。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提醒我要基于事实和证据做出判断和决策。
君子之言,信而有征。
~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
1.
【信】
(会意。从人,从言。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本义:真心诚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信,诚也。 、 《孟子》-有诸已之谓信。 、 《墨子经》-信,言合于意也。 、 《白虎通·情性》-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 、 《国语·晋语》-定身以行事谓之信。 、 《贾子道术》-期果言当谓之信。 、 《礼记·经解》-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 、 《诗·卫风·氓》-信誓旦旦。 、 《三国演义》-反贼无信!吾不幸误中汝奸计也! 、 《左传·庄公十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 、 《世说新语·方正》-则是无信。
【组词】
信行、 信人
2.
【而】
才能。
【引证】
《墨子·尚同下》-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 、 《管子·枢言》。微而,犹无能。而、能古字通用-戒之戒之,微而异之。 、 《管子·小匡》-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 、 《商君书·慎法》-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
3. 【有】
4.
【证】
谏正。
【引证】
《说文》-证,谏也。从言,正声。 、 《战国策·齐策》。高诱注:“证,谏也。”-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
【组词】
证谏
病症。 同: 症
【引证】
清·黄宗羲《子刘子行状》-然后先生之言,为思陵对证之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