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7:50: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7:50:49
“昭然若揭”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事情的真相或本质非常明显,就像揭开盖子一样清楚可见。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事情的真相或本质非常明显,不需要特别解释或证明。
在文学作品中,“昭然若揭”常用于描述情节的转折点,揭示人物的真实动机或**的真相。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强调某件事情的明显性,无需多言。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科学研究中,它可能用来描述证据的清晰性和结论的不可避免性。
同义词:显而易见、一目了然、不言而喻 反义词:扑朔迷离、含糊其辞、隐晦难懂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表达清晰度或隐秘性方面有所不同,但都与“昭然若揭”在某种程度上相关。
“昭然若揭”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昭然若揭,天下莫不闻。”原意是指事情的真相非常明显,后来逐渐演变为形容事情的明显性和无需证明的状态。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明”与“暗”的对比,因此“昭然若揭”这样的成语强调了真相的明显性和公开性,与追求公正和透明的社会价值观相契合。
这个成语给人以清晰、明确的正面情感,让人联想到真相大白、正义得以伸张的场景。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某人的行为或某件事情的真相非常明显,我可能会使用“昭然若揭”来形容。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月下真相昭然若揭,人心如镜,映照无遗。”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揭开神秘面纱的瞬间,真相大白的画面。听觉上,可能联想到揭露真相时的那种震撼和清晰的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s clear as day”或“crystal clear”,都表达了事情非常明显的意思。
“昭然若揭”这个成语在强调事情的明显性和无需证明的状态方面非常有用,它不仅丰富了语言表达,也反映了追求真相和透明的文化价值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精确性和表现力。
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
承电示撤消军院,爱国之忱,~。
春秋时期鲁国人孙休与老师扁庆子探讨修身处世的问题,孙休抱怨没有遇到英明的国君,有怀才不遇之感。扁庆子认为只有凡人天天想着满足自己的欲望,就像高举太阳和月亮那样一点也不掩盖,这样是成不了圣人的
1.
【昭】
(形声。从日,召声。本义:明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昭,日明也。 、 《诗·大雅·云汉》-倬彼云汉,昭回于天。 、 《楚辞·大招》-青春受谢,白日昭只。
【组词】
昭式、 昭列、 昭衍、 昭亮、 昭美
2.
【然】
(会意兼形声。下形,上声。四点是火的变形。声符读yàn,是狗肉的意思,下面加火以烤狗肉。本义:燃烧)。
同本义。“然”是“燃”的本字。
【引证】
《说文》-然,烧也。
3.
【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个女人跪着,上面中间象头发,两边两只手在梳发,表示“顺从”。本义:顺从)。
同本义。
【引证】
《尔雅·释名》-若,顺也。 、 《诗·鲁颂·阙宫》-万民是若。 、 《诗·大雅·烝民》-天子是若。 、 《易·观》-有孚禺若。 、 《书·尧典》-钦若昊天。 、 《左传·宣公三年》-不逢不若。
【组词】
若时、 若淑
4.
【揭】
标志。
【引证】
郭璞《江赋》-峨嵋为泉阳之揭。
揭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