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57: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57:20
“信纳”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信”和“纳”两个字组成。其中,“信”通常指信任、相信,而“纳”则有接受、采纳的含义。因此,“信纳”整体上可以理解为“信任并接受”或“相信并采纳”的意思。
在不同的语境中,“信纳”的使用方式有所不同:
“信纳”作为一个复合词,其词源可以追溯到“信”和“纳”这两个字的原始含义。在古代汉语中,“信”和“纳”都有各自独立的意义,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两个字结合形成了“信纳”这个新的词汇。
在文化中,信任和接受是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中的重要因素。因此,“信纳”这个词汇体现了人重视信任和合作的文化特点。
“信纳”这个词汇给人以积极、正面的情感反应,它传达了一种信任和接受的态度,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经遇到过需要对某人的建议或计划表示信纳的情况。例如,在团队项目中,我对团队领导提出的方案表示信纳,因为我认为他的经验和判断值得信赖。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信纳”:
在信任的海洋中,
我们信纳彼此的灵魂,
如同星辰信纳夜空,
永恒的光辉,不灭的承诺。
“信纳”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温暖的阳光、和谐的音乐,以及人与人之间真诚的微笑和握手。
在英语中,“信纳”可以对应为“trust and accept”或“believe and adopt”。不同文化中对信任和接受的重视程度可能有所不同,但这一概念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基础。
“信纳”这个词汇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它不仅表达了信任和接受的基本含义,还体现了文化和社会背景中的重要价值。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信纳”有助于提升沟通的效率和质量。
1.
【信】
(会意。从人,从言。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本义:真心诚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信,诚也。 、 《孟子》-有诸已之谓信。 、 《墨子经》-信,言合于意也。 、 《白虎通·情性》-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 、 《国语·晋语》-定身以行事谓之信。 、 《贾子道术》-期果言当谓之信。 、 《礼记·经解》-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 、 《诗·卫风·氓》-信誓旦旦。 、 《三国演义》-反贼无信!吾不幸误中汝奸计也! 、 《左传·庄公十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 、 《世说新语·方正》-则是无信。
【组词】
信行、 信人
2.
【纳】
(形声。从糸(mì),内声。本义:丝被水浸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纳,丝湿纳纳也。 、 刘向《九叹·逢纷》-衣纳纳而掩露。
【组词】
纳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