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26: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26:15
“有目无睹”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虽然有眼睛,但却看不见,比喻对某些事物视而不见,故意不注意或不关心。
在文学作品中,“有目无睹”常用来形容人物对周围发生的事情故意忽视,或者对某些明显的问题选择性失明。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以用来批评某人对于显而易见的问题或错误视而不见。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某种认知偏差或社会现象。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感官不同,如“充耳不闻”强调听觉上的忽视,“闭目塞听”则同时强调视觉和听觉的忽视。
“有目无睹”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具体出处不详,但其结构和意义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体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普及,成为描述人们故意忽视或不关心某事的常用表达。
在**文化中,“有目无睹”常用来批评那些对社会问题或他人困境视而不见的人。这种态度被视为不负责任和缺乏同情心的表现。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失望和无奈,因为它揭示了人们有时会选择忽视那些本应关注的问题。这种选择性失明可能会导致问题恶化,影响社会和谐。
在我的生活中,曾遇到过一些人对周围的环境问题有目无睹,尽管这些问题对他们的生活质量有直接影响。这种态度让我感到沮丧,也激励我去更加积极地参与环保活动。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有目无睹的行人,踏过枯萎的花瓣,未曾低头,未曾叹息。”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群人走过一个被污染的河流,却没有人停下来关注。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悲伤或沉重的旋律,来强调这种忽视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urn a blind eye”,意为故意忽视或不注意某事。这个短语在西方文化中也有类似的批评意味。
“有目无睹”这个词汇深刻地揭示了人们有时会选择忽视那些本应关注的问题。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对他人的批评或对社会现象的观察。通过深入学这个词汇,我更加意识到语言的力量,以及它在传达情感和观点中的重要性。
淮阴少年,有目无睹,不知将军,用之如虎。
1. 【有】
2.
【目】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小篆处理为线条。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目”具有书面语色彩。本义:眼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目,人眼,象形。 、 《礼记·郊特牲。》-目者,气之清明者也。 、 《韩诗外传》-目者,心之符也。 、 《易·小畜卦》-夫妻反目。 、 《左传·宣公二年》-睅其目,皤其腹。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满目萧然。 、 晋·干宝《搜神记》-瞋目大怒。 、 《聊斋志异·狼三则》-目似瞑。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目不忍睹。
【组词】
目不斜视、 目见耳闻、 目治手营、 目空一世、 目眩神摇、 目无下尘、 目耗、 目指、 目眦、 目珠、 目睛、 目精
3.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4.
【睹】
(形声。从目,者声。本义:见,看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睹,见也。 、 《易·文言传》-圣人作而万物睹。 、 《庄子·秋水》-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云霞明灭或可睹。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令人目不忍睹。
【组词】
有目共睹;睹睐、 睹闻、 睹始知终、 睹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