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15: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15:09
具足戒:在**中,具足戒是指比丘或比丘尼所受的完整戒律,包括227条比丘戒和348条比丘尼戒。这些戒律详细规定了僧侣的日常生活和行为准则,确保他们能够清净地修行,远离世俗的污染。
文学:在文学作品中,具足戒常被提及,用以强调僧侣的修行生活和对戒律的遵守。 口语:在日常对话中,具足戒可能不常被提及,但在徒之间的交流中,它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专业领域:在研究、研究等专业领域,具足戒是一个核心概念,涉及**实践和伦理学。
同义词:戒律、清规 反义词:放纵、世俗
词源:具足戒源自梵文“upasampadā”,意为“完全的接受”或“完整的授予”。 演变:随着**的传播,具足戒的概念和实践在不同地区和文化中有所变化,但其核心意义保持不变。
在**文化中,具足戒是僧侣身份的象征,也是他们与世俗生活分离的标志。在社会背景中,具足戒体现了对道德和精神生活的重视。
具足戒让人联想到清净、自律和精神追求。它激发了对道德生活的尊重和对精神成长的向往。
在个人生活中,具足戒的概念可以启发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追求更高的道德标准和精神修养。
在诗歌中,可以将具足戒比喻为心灵的灯塔,指引我们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清净和坚定。
具足戒可以联想到宁静的寺庙、悠扬的诵经声和僧侣的素朴服饰,这些视觉和听觉元素共同营造出一种精神上的宁静感。
在不同文化中,具足戒的概念可能有所不同,但其核心意义——追求精神纯净和道德自律——是普遍的。
具足戒不仅是*僧侣的戒律,也是一种生活哲学,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追求道德和精神上的完善。通过对具足戒的学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我,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
1.
【具】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鼎”,下面是双手。表示双手捧着盛有食物的鼎器(餐具)。本义:准备饭食或酒席)。
同本义。泛指准备,备办。
【引证】
《说文》-具,供置也。 、 《广韵》-具,备也,办也。 、 《仪礼·士相见礼》。注:“犹办也。”-以食具告。 、 《礼记·祭统》-官备则具备。 、 《汉书·何武传》-寿为具召武帝显。 、 张衡《东京赋》-礼举仪具。 、 《孙子·谋攻》-具器械。 、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第二板已具。 、 清·方苞《狱中杂记》-别具本章。
【组词】
具食、 具觞、 具状、 具禀、 具覆
2.
【足】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方口象膝,下面的“止”即脚,合起来指整个脚。本义:脚)。
(同本义。秦汉以前,“足”和’趾”都表示“脚”;“脚”表示小腿。魏晋以后,三者都表示脚,但在书面语中,多用“足”)。
【引证】
《说文》。按,膝下至跖之总名也。从止,即趾字,从口,象膝形。-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 、 《易·说卦》-震为足。 、 《大戴礼记》-足恭而口圣。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手足胼胝,面目黧。 、 《韩非子》-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 《荀子·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折臂断足。 、 清·魏学洢《核舟记》-东坡现右足。 、 、
【组词】
足心、 足炉、 足不出户、 足衣、 足音跫然
3.
【戒】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戈”,下面象两只手(即“廾”)。两手持戈,表示戒备森严。本义:警戒,戒备)。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戒,警也。 、 《诗·小雅·采薇》-岂不日戒。 、 《礼记·曾子问》-以三年之戒。 、 《左传·哀公元年》-基浇能戒之。 、 《国语·吴语》-息民不戒。 、 《庄子·养生主》-怵然为戒。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戒之慎勿忘。 、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知足以自戒。
【组词】
戒慎、 戒书、 戒旦、 戒守、 戒命、 戒戢、 戒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