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7:19: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7:19:15
“兔死犬饥”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兔子死了,狗因为没有食物而饥饿。这个成语比喻在主事者失败后,依附者或从属者也跟着遭殃或失去依靠。
“兔死犬饥”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人们对于依赖关系的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描述依赖关系破裂后的常用表达。
在**传统文化中,这个成语强调了依赖关系的脆弱性和后果的严重性。它反映了社会中个体或群体对于主要支持者的依赖,以及这种依赖关系破裂后的困境。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悲观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无助和绝望的情境。它提醒人们在建立依赖关系时要谨慎,同时也反映了社会中弱者的无奈。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因为主要经济来源或支持者出现问题而陷入困境的情况。例如,一个家庭因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失业而面临经济困难。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春风不度玉门关,兔死犬饥夜漫漫。”这里通过这个成语描绘了一种孤寂和无助的氛围。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荒凉田野的画面,一只饥饿的狗在寻找食物,而旁边是已经死去的兔子。音乐上,可以选择一些悲伤的旋律来增强这种情感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When the cat's away, the mice will play”,虽然意思不完全相同,但都涉及到了依赖关系的变化。
“兔死犬饥”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词汇,它不仅描绘了一种具体的情境,还反映了社会关系中的依赖性和脆弱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深度。
1.
【兔】
(象形。象踞后其尾形。本义:哺乳类动物,通称兔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其兽前足短后足长,俗字作菟。-兔,兽名。象踞后其尾形。 、 《论衡·奇怪》-兔舐毫而孕,及其生子,从口而出也。 、 《诗·召南·兔置》-肃肃兔罝。 、 《礼记·曲礼》-兔曰明视。 、 《韩非子·五蠹》-兔走触株。 、 、 、 《乐府诗集·木兰诗》-雄兔脚扑朔。 、 、
2.
【死】
(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è),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死,民之卒事也。 、 《列子·天瑞》-死者,人之终也。 、 《礼记·曲礼》-庶人曰死。 、 《礼记·檀弓》-沁人曰死。 、 《左传·哀公十六年》-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 、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亡何国变,宁南死。
【组词】
死生、 死过、 死限、 死却、 死不残、 死去还魂、 死费尽残、 死数里算帐、 死耗、 死君
3.
【犬】
(象形。“犬”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狗)。
同本义。古时特指大狗,后来犬、狗通名。
【引证】
《说文》-犬,狗之有县蹏者也。象形。孔子曰:视犬之字如画狗也。 、 《礼记·曲礼》。疏:“大者为犬,小者为狗。”-效犬者,左牵之。 、 《礼记·月令》-食麻与犬。 、 《洪范五行传》-时则有犬祸。 、 《聊斋志异·狼三则》-犬坐于前。
【组词】
牧羊犬;猎犬;警犬;玩赏犬;挽曳犬;皮肉用犬;犬羊、 犬马、 犬人、 犬服
4.
【饥】
(形声。从食,幾(jī)声。本义:荒年,五谷无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饑,谷不熟为饑。 、 《墨子·七患》-五谷不熟谓之饥。 、 《诗·小雅·雨无止》-降丧饥馑。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齐尝大饥,道旁饿死者不可数也。 、 《孟子·梁惠王下》-凶年饥发,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 、 《淮南子·天文》-四时不出,天下大饥。 、 《汉书·翼奉传》-今山东饥馑,人庶相食。
【组词】
饥荒;饥馁、 饥时得一口、 饥氓、 饥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