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4:47: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4:47:42
工农红军: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工人农民的红军”,指的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由工人和农民组成的革命军队。在历史上,工农红军特指1928年至1937年间,共产党在江西瑞金建立的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即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后来发展成为**人民解放军的前身。
在文学作品中,“工农红军”常被用来象征革命的英勇和牺牲精神。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更多地被用来讨论历史**,如长征。在专业领域,如军事历史学,工农红军的战术、组织结构和历史作用是研究的重点。
同义词:红军、革命军 反义词:国民党军队、白军(指国民党军队)
“工农红军”一词源于共产党的早期革命活动,特别是在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后,共产党开始在农村建立自己的武装力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成为了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军事力量的代名词。
在,工农红军代表着革命和民族解放的象征。它在共产党的历史和人民的集体记忆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新成立前革命斗争的象征。
对于许多人来说,工农红军唤起了对革命英雄主义和牺牲精神的敬仰。它也可能引发对那个时代的复杂情感,包括对战争的痛苦记忆和对和平的渴望。
在个人经历中,工农红军的形象可能通过家庭故事、历史教育或参观革命遗址等方式被传递和体验。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那红色的年代,工农红军的旗帜高高飘扬,指引着无数热血青年走向胜利的曙光。”
工农红军的形象可能与红色旗帜、军号声和战士的英勇形象联系在一起。这些视觉和听觉元素共同构成了对那个时代的生动记忆。
在其他国家,类似的革命军队可能有不同的名称和历史背景,如苏联的红军(Красная Армия),它们在各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中扮演着类似的角色。
工农红军作为一个历史词汇,不仅记录了共产党和人民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斗争,也反映了革命精神和民族解放的普遍价值。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的历史和文化。
1.
【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工具形。“工”、“巨”(矩)古同字,有“规矩”,即持有工具。本义:工匠的曲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工,巧饰也,象人有规榘也。 、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许君谓工象人有规榘,说颇难通,以巧饰训工,殆非朔义。以愚观之,工盖器物之名也。知者:《工部》巨下云:“规巨也,从工,象手持之。”按:工为器物,故人能以手持之,若工第为巧饰,安能手持乎…以字形考之,工象曲尺之形,盖即曲尺也。
2.
【农】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林,从辰。古代森林遍野,如要进行农耕,必先伐木开荒,故从“林”;古代以蜃蛤的壳为农具进行耕耨,故从“辰”。小篆认为从晨,囟(xìn)声。从“晨”,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意。本义:耕,耕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耕必作于晨,故从晨。-农,耕也。 、 《汉书·食货志》-辟土植谷曰农。 、 《汉书·文帝纪》-农,天下之大本也。 、 晁错《论贵粟疏》-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 、 汉·贾谊《论积贮疏》-殴民而归之农。
【组词】
农家子、 农舆、 农战、 农月
努力,勉力。 同: 努
【引证】
《左传·襄公十三年》-小人农力以事其尚。
3.
【红】
女工,从事手工劳动的女性。 同: 工
【引证】
《汉书·郦食其传》-农夫释耒,红女下机。 、 《汉书·董仲舒传》-吾已食禄,又夺园夫女红利虖。
4.
【军】
(会意。金文字形,从车,从勹(bāo,包裹)。表示用车子打包围圈的意思。古代打仗主要靠车战,驻扎时,用战车围起来形成营垒,以防敌人袭击。本义:围成营垒)。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军,圜围也。 、 《广雅》-军,围也。 、 《国语·晋语》-军于庐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