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7:00: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7:00:30
“工农红军”是指在共产党领导下,由工人、农民组成的革命军队,主要活动于1927年至1937年间的内战时期。这支军队是共产党早期军事力量的核心,后来发展成为**人民解放军的前身。
在文学作品中,“工农红军”常被描绘为英勇、坚定的革命者,是推动革命进程的重要力量。在口语和专业领域,这个词汇更多地用于历史教育和学术研究,用以描述特定历史时期的军事组织和政治**。
“工农红军”一词源于共产党早期的政治和军事策略,强调军队的阶级基础和革命性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逐渐被“人民解放军”所取代,后者更广泛地代表了的军事力量。
在,“工农红军”是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象征着人民的斗争和牺牲。这个词汇在的历史教育和社会记忆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理解现代史的关键。
对于许多人来说,“**工农红军”唤起的是对革命英雄主义的敬仰和对历史变迁的深刻反思。它代表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为理想献身的崇高情怀。
在我的学*过程中,我曾阅读过关于**工农红军的书籍,这些故事深深地影响了我对历史和英雄主义的理解。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那遥远的山岭间,工农红军的旗帜飘扬,诉说着不朽的传奇。”
想象一幅画面:红军战士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进,背景音乐是激昂的革命歌曲,这样的视觉和听觉联想强化了红军的形象和历史意义。
在其他国家,类似的革命军队可能有不同的名称和历史背景,如苏联的红军,但其核心理念和斗争精神有相似之处。
“*工农红军”不仅是一个历史词汇,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象征。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我更深入地把握**的历史和文化。
1.
【中】
正对上;射中,正着目标。
【引证】
《考工记·桃氏》。司农注:“谓穿之也。”-中其茎。 、 《荀子·彊国》。注:“击也。”-敌中则夺。 、 欧阳修《卖油翁》-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射者中。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中而轻发。 、 《聊斋志异·促织》-幸啄不中。
【组词】
中靶;猜中了;命中、 看中、 中雀、 中钩、 中的、 中鹄
受到;遭到。
【引证】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欲中守法。 、 《说岳全传》-前番我王兄误中你的诡计,在青龙山上,被你伤了十万大兵。
【组词】
中霜、 中酒、 中暍、 中疾、 中恶、 中暑;中弹;中埋伏;中煤气
2.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
3.
【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工具形。“工”、“巨”(矩)古同字,有“规矩”,即持有工具。本义:工匠的曲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工,巧饰也,象人有规榘也。 、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许君谓工象人有规榘,说颇难通,以巧饰训工,殆非朔义。以愚观之,工盖器物之名也。知者:《工部》巨下云:“规巨也,从工,象手持之。”按:工为器物,故人能以手持之,若工第为巧饰,安能手持乎…以字形考之,工象曲尺之形,盖即曲尺也。
4.
【农】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林,从辰。古代森林遍野,如要进行农耕,必先伐木开荒,故从“林”;古代以蜃蛤的壳为农具进行耕耨,故从“辰”。小篆认为从晨,囟(xìn)声。从“晨”,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意。本义:耕,耕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耕必作于晨,故从晨。-农,耕也。 、 《汉书·食货志》-辟土植谷曰农。 、 《汉书·文帝纪》-农,天下之大本也。 、 晁错《论贵粟疏》-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 、 汉·贾谊《论积贮疏》-殴民而归之农。
【组词】
农家子、 农舆、 农战、 农月
努力,勉力。 同: 努
【引证】
《左传·襄公十三年》-小人农力以事其尚。
5.
【红】
女工,从事手工劳动的女性。 同: 工
【引证】
《汉书·郦食其传》-农夫释耒,红女下机。 、 《汉书·董仲舒传》-吾已食禄,又夺园夫女红利虖。
6.
【军】
(会意。金文字形,从车,从勹(bāo,包裹)。表示用车子打包围圈的意思。古代打仗主要靠车战,驻扎时,用战车围起来形成营垒,以防敌人袭击。本义:围成营垒)。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军,圜围也。 、 《广雅》-军,围也。 、 《国语·晋语》-军于庐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