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8:14: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8:14:37
救困扶危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在别人遇到困难或危险时给予帮助和支持。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在他人处于困境时的援助行为,体现了互助和仁爱的精神。
救困扶危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由“救”、“困”、“扶”、“危”四个字组成,每个字都有其独立的意义,组合在一起形成了这个成语。在古代文献中,如《左传》等,已有类似的表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逐渐固定下来,成为表达互助和仁爱精神的常用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救困扶危被视为一种美德,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关爱。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互助友爱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个成语在社会中具有积极的教育和引导作用。
这个成语给人以温暖和希望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支持。它鼓励人们在他人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体现了社会的温暖和和谐。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需要帮助的人,那时我选择了伸出援手,这种行为让我感到满足和快乐。救困扶危的精神让我更加关注周围人的需要,并愿意提供帮助。
在诗歌中,可以将救困扶危融入到表达人间温情的诗句中:
春风化雨润心田, 救困扶危情意绵。 人间自有真情在, 互助友爱暖心间。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画面:一位志愿者在寒冷的冬日为无家可归者送去温暖的衣物和食物。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首温馨的乐曲,如《爱的奉献》,来增强救困扶危的情感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 "help those in need" 或 "lend a helping hand",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意义都是强调在他人需要时提供帮助。
救困扶危 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一个词汇,更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通过学和使用这个成语,我更加理解了互助和仁爱的重要性,并将其融入到我的行为和思考中。
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1.
【救】
(形声。从攴(pū),轻轻敲击,求声。本义:止;禁止;阻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救,止也。 、 《周礼·司救》注-救,犹禁也。以礼防禁人之过者也。 、 《周礼·大司徒》。注:“救,救凶灾也。”-使之相救。 、 《孟子·离娄下》-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
【组词】
救止、 救祸、 救灭、 救熄、 救扑
2.
【困】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囗(wéi),象房的四壁;里边是生长的树木。本义:废弃的房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困,故庐也。
3.
【扶】
(形声。从手,夫声。从“手”,表示与手的动作有关。本义:搀扶)。
同本义。
【引证】
《论语·季氏》-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 《战国策·卫策》。注:“扶,谓下车。”-车至门扶。 、 《左传·宣公二年》-遂扶以下。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扶杖望朱砂庵而登。
【组词】
扶绰、 扶策、 扶掖、 扶挈、 扶将
4.
【危】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人,中间是山崖,下面腿骨节形。人站在山崖上,表示很高。本义:在高处而畏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危,在高而惧也。 、 《鬼谷子》。注:“山高也。”-决危而美名者。 、 《国语·晋语》。注:“高险也。”-榣木不生危。 、 《孝经》。郑注:“殆也。”-高而不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