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6:59: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6:59:15
词汇“人吏”在中文语境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指的是古代官府中的低级官员或办事人员。为了深入学*和分析这个词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人吏”字面意思是指在官府中工作的人员,通常指的是那些执行具体事务的低级官员或办事员。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人吏”可能出现在描述官府运作、法律执行或社会管理的场景中。在现代口语或专业领域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取而代之的是更现代的词汇,如“公务员”、“官员”等。
“人吏”一词可能源自古代汉语,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汉语中已很少见到。
在古代**,人吏是官府体系中的基层人员,他们的工作直接影响到百姓的生活。在社会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对于现代人来说,“人吏”可能带有一种古旧、遥远的感觉,与现代社会的高效、透明行政体系形成对比。
由于“人吏”在现代生活中不常见,个人经历中可能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或遇到这个词汇。
在创作历史题材的小说或剧本时,可以使用“人吏”来增加作品的历史氛围和真实感。
想象古代官府的场景,人吏们忙碌的身影,可能伴随着古筝或笛子的音乐,营造出一种古朴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人吏”的词汇,但可以比较不同文化中类似职能的官员或公务员的称谓和角色。
“人吏”作为一个历史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反映了古代官府的组织结构和社会管理方式。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化,丰富我们的语言知识。
1.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
2.
【吏】
(会意。甲骨文。从手(又),从中。以手持中。有人认为中为笔。“吏”、“事”、“使”古同字。本义:官吏)。
官员的通称。汉以后,指低级官员或吏卒。
【引证】
《说文》-吏,治人者也。 、 《汉书·景帝纪》-吏者,名之师也。 、 《汉书·惠帝纪》-吏所以治民也。 、 《管子·朋法》-吏者,民之所悬命也。 、 《左传·成公二年》。注:“二三公也。”-王使委于三吏。 、 《国语·周语》-百吏庶民。 、 《战国策·齐策》-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 《韩诗外传》-据法守职不敢为非者,人吏也。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 、 方苞《狱中杂记》-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而官与吏剖分焉。
【组词】
吏势、 吏议、 吏司、 吏兵、 吏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