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9:01: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9:01:46
“理胜其辞”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道理或逻辑胜过了言辞的表达。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言论或文章虽然言辞不多或不华丽,但是其内容深刻、逻辑严密,能够说服人或给人以启发。
在文学作品中,“理胜其辞”常用来评价那些思想深刻、逻辑性强的文章或演讲。在口语交流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某人的观点虽然表达得简单,但却非常有力和有说服力。在专业领域,如哲学、逻辑学或辩论中,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内容的质量而非形式的华丽。
“理胜其辞”这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文学和哲学传统,强调内容的重要性超过形式。在古代文献中,如《论语》、《孟子》等,都有类似的观点,即强调“道”或“理”的重要性。
在中国文化中,“理胜其辞”体现了儒家思想中“文以载道”的理念,即文学和言辞的目的是传达道理和价值观。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和教育,强调内容的真实性和深度。
这个成语给人以稳重、深刻和有说服力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那些虽然不张扬但内涵丰富的言论或作品,给人以启发和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老师或演讲者,他们的言辞并不华丽,但每一句话都充满了智慧和逻辑,让人印象深刻,这就是“理胜其辞”的体现。
在创作一首诗时,我可以这样使用:
虽无华丽辞藻,
理胜其辞显真知。
言简意赅传道义,
深思熟虑启人心。
想象一位智者在宁静的图书馆中,缓缓地讲述着深刻的道理,周围的书架上摆满了古籍,这种场景让人联想到“理胜其辞”的意境。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观念可以用“content over form”或“substance over style”来表达,强调的是内容的重要性超过形式。
“理胜其辞”这个成语强调了内容和逻辑的重要性,无论是在文学、教育还是日常生活中,都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观念。它提醒我们在表达时,应该注重内容的深度和逻辑的严密性,而不仅仅是形式的华丽。
或文过其意,或理胜其辞,以此考彼,殆兼先典。
观中古以来为赋者多矣,相如《子虚》擅名于前,班固《两都》~,张衡《二京》文过其意。
1.
【理】
(形声。从玉,里声。本义:加工雕琢玉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 、 《韩非子·解老》-理者,成物之文也。长短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 、 《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 《战国策·秦策三》-郑人谓玉未理者璞。
2.
【胜】
(形声。从力,朕(zhèn)声。本义:胜任,禁得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胜,任也。 、 《尔雅》-胜,克也。 、 《易·遯》。虞注:“能也。”-莫之胜说。 、 《诗·商颂·烈祖》。传:“任也。”-武王靡不胜。 、 《管子·入国》。注:“堪也。”-子有幼弱不胜养为累者。 、 唐·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唐·李朝威《柳毅传》-言讫,歔欷流涕,悲不自胜。
【组词】
不胜其苦、 胜任愉快、 胜兵
3.
【其】
期限。 同: 期
【引证】
《易·系辞下》-既辱且危,死其将至。
(形声。甲骨文字形象簸箕形,即“箕”本字。金文又加声符“丌”(jī),变成“其”。(jī)本义:簸箕。今字作“箕”。“其”假借为代词:他、他们、那等)。
4.
【辞】
(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辞,讼也。 、 《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善于辞案条教。 、 《书·吕刑》-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