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3:50: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3:50:31
“不可胜举”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无法一一列举”,形容事物或情况非常多,多到无法一一列举清楚。这个成语强调了数量之多,以至于无法用列举的方式来完全表达。
在文学作品中,“不可胜举”常用于形容自然景观的壮丽、历史**的丰富或人物品质的多样。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例子或情况。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社会学等,它可以用来描述复杂的现象或大量的数据。
这些同义词在强调数量之多方面相似,但“不可胜举”更侧重于无法列举的意味。反义词则强调数量之少。
“不可胜举”源自古代汉语,其结构和意义在历史长河中保持相对稳定。这个成语的使用反映了汉语表达中对于数量和列举的重视。
在**文化中,“不可胜举”常用于强调事物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这与中华文化中对于“多”和“全”的追求有关。在社会交流中,这个成语也常用于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的极高评价。
这个成语给人以丰富、全面的感觉,常用于正面评价,给人以积极、正面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广阔无垠的景象或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用“不可胜举”来形容一个朋友的才华和成就,表达对其多方面才能的赞赏。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春日花开不可胜举,每一朵都是大自然的诗篇。”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繁花似锦的景象,每一朵花都代表着一个无法列举的美好事物。听觉上,可以联想到自然界中各种声音的和谐交响。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oo numerous to mention”,虽然意思相近,但“不可胜举”在汉语中更具有文学和修辞的韵味。
“不可胜举”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成语,它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表达,也反映了中华文化对于数量和全面的重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古之传世者虽不可胜举。而其大较皆豪杰之士,道德充溢于中,事功见于当时。
于卒后书致仕者,~。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可】
3.
【胜】
(形声。从力,朕(zhèn)声。本义:胜任,禁得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胜,任也。 、 《尔雅》-胜,克也。 、 《易·遯》。虞注:“能也。”-莫之胜说。 、 《诗·商颂·烈祖》。传:“任也。”-武王靡不胜。 、 《管子·入国》。注:“堪也。”-子有幼弱不胜养为累者。 、 唐·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唐·李朝威《柳毅传》-言讫,歔欷流涕,悲不自胜。
【组词】
不胜其苦、 胜任愉快、 胜兵
4.
【举】
(形声。小篆字形,从手,舉(yǔ)声。本义:双手托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举,对举也。 、 《广韵》-举,擎也。 、 《庄子·逍遥游》-其坚不能自举也。 、 《史记·项羽本纪》-举所佩玉玦。
【组词】
举桉、 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