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1:11: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1:11:15
“入味儿”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食物烹调后味道渗透到内部,使得食物吃起来更加美味。基本含义是指某物(通常是食物)经过适当的处理或烹调后,味道变得丰富、浓郁,能够满足人们的味蕾。
“入味儿”一词源于汉语,最初用于描述食物烹调后的味道。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个词也被用于比喻性的语境,形容其他事物的深入人心或恰到好处。
在文化中,食物的味道被赋予了重要的意义,“入味儿”不仅是对食物的赞美,也反映了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对细节的关注。
“入味儿”这个词往往能唤起人们对美食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它也可能让人联想到家庭聚餐的温馨场景,或是与朋友共享美食的快乐时光。
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用“入味儿”来形容那些经过精心烹调的家常菜,它们不仅满足了我的味蕾,也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月光下的夜,静谧入味儿,星辰点缀,如诗如画。”
想象一幅画面:一盘色香味俱佳的菜肴,热气腾腾,香气四溢,这便是“入味儿”的视觉联想。听觉上,可能是烹饪时锅铲碰撞的声音,或是品尝美食时满足的叹息声。
在英语中,“入味儿”可以对应“flavorful”或“well-seasoned”,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强调了食物味道的丰富和深度。
“入味儿”这个词不仅是对食物味道的描述,也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它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追求细节的完美,享受每一个“入味儿”的时刻。在学*语言和表达中,理解并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提升沟通的效果。
1.
【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个尖头器具,尖头器具容易进入。本义:进来,进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入,内也。 、 《诗·唐风·山有枢》-他人入室。 、 《庄子·人间世》-就不欲入。 、 《左传·文公十六年》-有蛇自泉宫出,入于国。 、 《史记·项羽本纪》-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三国魏·邯郸淳《笑林》-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组词】
入门问讳、 入对、 入览、 入迁、 入学、 入口、 入帘
2.
【味】
(形声。从口,未声。本义:滋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味,滋味也。 、 《周礼·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 、 《鹖冠子·泰录》-味者,气之父母也。 、 《礼记·礼运》-五味六和十二食。 、 《吕氏春秋·察今》-一镬之味。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其味皆苦。 、 、
【组词】
味如嚼蜡、 入味、 味口、 味欲、 口味
3.
【儿】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人”字,上面象小儿张口哭笑。“儿”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儿”的字大都与“人”有关。本义:幼儿。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儿,孺子也。 、 《老子》第九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 《史记·循吏列传》-老人儿啼。 、 《苍颉篇》-男曰儿,女曰婴。 、 《列子·汤问》-见两小儿辩斗。
【组词】
儿女子、 儿剧、 儿话、 儿撬、 儿拜、 儿啼、 儿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