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5:06: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5:06:13
“入土”这个词汇的基本含义是指人死后埋葬,尸体被放入土中。这个词汇通常与死亡和葬礼相关联,表达了一种生命的终结和回归自然的状态。
在文学中,“入土”常常被用来象征生命的结束和永恒的安息,如“他终于入土为安”。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人去世,例如“老人家已经入土了”。在专业领域,如殡葬业,“入土”则是一个具体的操作步骤,指的是将遗体安葬在墓地中。
“入土”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入”和“土”两个字组成,分别表示进入和土地。在古代汉语中,这个词汇就已经存在,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基本含义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在**文化中,“入土”与尊重死者、重视葬礼的传统观念紧密相关。儒家文化强调“孝”,其中就包括对父母的葬礼要尽心尽力,确保他们能够“入土为安”。
“入土”这个词汇通常带有一种哀伤和庄重的情感。它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脆弱和死亡的不可避免,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参加过亲人的葬礼,亲眼见证了遗体被安葬的过程,那一刻深刻体会到了“入土”这个词汇的实际意义和情感重量。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入土”:
春风拂过古老的墓园,
花瓣轻轻覆盖着入土的灵魂,
他们在地下静静安息,
等待着永恒的春天。
想象一幅画面:一片宁静的墓地,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墓碑上,风吹过,带来一阵阵轻柔的声音,仿佛是逝者在低语。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受到“入土”带来的平静和安宁。
在西方文化中,“入土”可能对应的是“bury”或“interment”,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含义相似,都是指将遗体埋葬。
“入土”这个词汇在我对死亡和生命的理解中占有重要位置。它不仅是一个描述葬礼过程的词汇,更是一种文化和社会观念的体现。通过对这个词汇的学*和思考,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生命的宝贵和死亡的必然。
1.
【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个尖头器具,尖头器具容易进入。本义:进来,进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入,内也。 、 《诗·唐风·山有枢》-他人入室。 、 《庄子·人间世》-就不欲入。 、 《左传·文公十六年》-有蛇自泉宫出,入于国。 、 《史记·项羽本纪》-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三国魏·邯郸淳《笑林》-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组词】
入门问讳、 入对、 入览、 入迁、 入学、 入口、 入帘
2.
【土】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土块,下象地面。金文中空廓变填实,小篆又变为线条。本义:泥土,土壤)。
同本义。沉积于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潮湿时称泥土,地质学上称土壤。
【引证】
《说文》-土,地之吐生物者也。 、 《易·彖传》-百谷草木丽乎土。 、 《书·禹贡》-禹敷土。 、 《周礼·大司徒》-辨十有二土之名物。 、 《孟子·离娄》-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 《列子·汤问》-焉置土石。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不若燔土。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土膏微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