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7:13: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7:13:22
愧笑 是一个汉语词汇,由“愧”和“笑”两个字组成。字面意思是指因为感到羞愧或内疚而露出的笑容。这种笑容通常不是发自内心的快乐,而是一种掩饰内心不安或尴尬的表现。
愧笑 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意图。
愧笑 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愧”(感到羞愧)和“笑”(露出笑容)组成。在古代汉语中,“愧”常与“耻”、“辱”等字连用,表达更强烈的羞耻感。随着语言的发展,愧笑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词汇,用来描述一种特定的情感表达。
在**文化中,愧笑可能与面子文化有关,个体在社交场合中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可能会选择以愧笑来应对尴尬或不利的局面。
愧笑 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复杂的,它可能让人感到同情、理解,也可能让人感到无奈或悲哀。联想上,愧笑可能与内心的挣扎、社交的压力等情感相关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都经历过因为某些原因而不得不露出愧笑的时刻,比如在工作中犯了错误,或在社交场合中说错了话。
在诗歌中,愧笑可以被用来表达更深层次的情感:
他的愧笑,如秋叶般飘零, 在风中摇曳,无声的叹息。
愧笑 的视觉联想可能是一个人嘴角微微上扬,但眼神中透露出无奈或悲伤。听觉上,愧笑可能伴随着轻微的叹息或尴尬的笑声。
在不同文化中,愧笑的表达和理解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西方文化中,直接表达情感可能更为常见,而在东方文化中,保持面子和和谐可能更为重要。
愧笑 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一种特定的情感状态,也反映了人际交往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愧笑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情感,增强沟通的效果。
1.
【愧】
(形声。从心,鬼声。本义:惭愧)。
同本义。同“媿”。
【引证】
《礼记·儒行》-小则如愧。 、 《诗·大雅·抑》-尚不愧于屋漏。 、 《诗·小雅·何人斯》-不愧于人。 、 《魏书·列女传》-虽颜惭未知心愧。 、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纵上不杀我,我不愧于心乎? 、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谌虽暴抗,然闻言则大愧流汗。 、 清·周容《芋老人传》-能不愧老人之言否。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下恐愧吾师矣。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兹游快且愧矣。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兼愧贵家子。
【组词】
愧心、 愧悔、 愧服、 愧灼、 愧天作人
2.
【笑】
(会意。从竹,从夭。杨承庆曰,“竹得风其体夭屈,如人之笑”。字或从竹,从夭。本义:因喜悦开颜或出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杨承庆曰:“竹得风,其体夭屈,如人之笑也。李阳冰刊定说文从之。”-笑,喜也。 、 《字林》。朱骏声曰:“此字古皆从犬,本义犬狎人声也。从犬,箾省声。”-竹为乐器,君子乐然后笑也。 、 《易·萃》-一握为笑。 、 《诗·卫风·氓》-载笑载言。 、 、 《列子·汤问》-两小儿笑曰。 、 《论语·宪问》-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 、 《聊斋志异·狼三则》-止增笑耳。 、 《列子·汤问》-笑而止之。 、 清·周容《芋老人传》-笑而不顾。
【组词】
笑唏唏、 笑咍咍、 笑浪、 笑面夜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