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8:17: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8:17:33
“愧死”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因为感到极度羞愧而几乎要死去。它表达了一种极端的羞愧感,通常用于形容某人因为做了错事或感到内疚而心理上承受巨大压力的状态。
“愧死”一词在古代汉语中已有使用,其基本含义和现代汉语中相似。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变化,但其核心意义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羞愧感被视为一种重要的道德情感,与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紧密相关。因此,“愧死”这个词在强调道德责任和自我反省的文化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
“愧死”这个词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它让人联想到尴尬、痛苦和自我否定。这种情感反应可能会影响个人的自我评价和社交行为。
在个人生活中,可能会因为某些失误或错误判断而感到“愧死”,这种感觉可能会促使个人进行自我反省和改进。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愧死”来表达深刻的情感:
心如刀割愧死时, 悔不当初泪满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shamed to death”或“mortified”,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情感相似。
“愧死”这个词在汉语中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它不仅描述了一种极端的羞愧感,还反映了个人在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自我评价。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词汇对于传达复杂情感和思想至关重要。
1.
【愧】
(形声。从心,鬼声。本义:惭愧)。
同本义。同“媿”。
【引证】
《礼记·儒行》-小则如愧。 、 《诗·大雅·抑》-尚不愧于屋漏。 、 《诗·小雅·何人斯》-不愧于人。 、 《魏书·列女传》-虽颜惭未知心愧。 、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纵上不杀我,我不愧于心乎? 、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谌虽暴抗,然闻言则大愧流汗。 、 清·周容《芋老人传》-能不愧老人之言否。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下恐愧吾师矣。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兹游快且愧矣。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兼愧贵家子。
【组词】
愧心、 愧悔、 愧服、 愧灼、 愧天作人
2.
【死】
(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è),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死,民之卒事也。 、 《列子·天瑞》-死者,人之终也。 、 《礼记·曲礼》-庶人曰死。 、 《礼记·檀弓》-沁人曰死。 、 《左传·哀公十六年》-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 、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亡何国变,宁南死。
【组词】
死生、 死过、 死限、 死却、 死不残、 死去还魂、 死费尽残、 死数里算帐、 死耗、 死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