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7:49: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7:49:28
词汇“愧行”在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成语或常用词汇。根据字面意思,“愧”通常指感到羞愧或内疚,“行”则指行为或行动。因此,“愧行”可以理解为因感到羞愧而采取的行为或行动。然而,由于这个词汇并不常见,以下分析将基于其可能的含义和用法进行。
“愧行”可以解释为因内疚或羞愧而做出的行为。这种行为可能是为了弥补过错、表达歉意或改正错误。
由于“愧行”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能较为有限。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可能会创造性地使用这个词汇来描述一个角色因内心愧疚而采取的特殊行动。在口语中,人们可能更倾向于使用更常见的表达方式,如“因羞愧而行动”或“因内疚而改正”。
由于“愧行”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演变可能没有详细记录。它可能是由“愧”和“行”两个字组合而成,用以表达特定的情感和行为。
在强调道德和伦理的社会文化中,“愧行”可能被视为一种积极的品质,表明个体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采取行动进行改正。
“愧行”可能引发一种内省和反思的情感,让人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恰当,是否需要采取行动来纠正错误。
在个人生活中,如果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了伤害,采取“愧行”可能是一种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修复关系和重建信任。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愧行”来表达一种深刻的自我反省和悔改:
月光下,我愧行于夜,
悔恨的脚步,轻踏着过往的尘。
心中的愧,化作行动的翼,
飞向那宽恕的彼岸。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在夜晚孤独地行走,脸上带着愧疚的表情,背景是朦胧的月光。听觉上,可能联想到夜晚的寂静和偶尔的虫鸣,营造出一种反思和悔改的氛围。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愧行”的词汇,但类似的情感和行为可以用不同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来描述。
“愧行”虽然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但它提供了一种表达因内疚而采取行动的方式。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表达的层次和深度。通过深入学习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词汇的多维含义,并在适当的情境中灵活运用。
1.
【愧】
(形声。从心,鬼声。本义:惭愧)。
同本义。同“媿”。
【引证】
《礼记·儒行》-小则如愧。 、 《诗·大雅·抑》-尚不愧于屋漏。 、 《诗·小雅·何人斯》-不愧于人。 、 《魏书·列女传》-虽颜惭未知心愧。 、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纵上不杀我,我不愧于心乎? 、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谌虽暴抗,然闻言则大愧流汗。 、 清·周容《芋老人传》-能不愧老人之言否。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下恐愧吾师矣。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兹游快且愧矣。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兼愧贵家子。
【组词】
愧心、 愧悔、 愧服、 愧灼、 愧天作人
2.
【行】
(会意。从彳,从亍。本义:走路,行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行,人之步趋也。 、 《广雅》-行,往也。 、 《易·复》-中行独复。 、 《诗·邶风·击鼓》-我独南行。 、 《诗·小雅·大东》-行彼周行。 、 《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 、 蔡邕《独断》-天子以四海为家,故谓所居为行在所。 、 《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庄子·逍遥游》-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 《后汉书·列女传》-羊子尝行路。 、 《世说新语·自新》-行数十里。 、 明·魏禧《大铁椎传》-与偕行。
【组词】
出行、 远行、 行三坐五、 行学、 行行、 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