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6:53: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6:53:32
愧汗无地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因羞愧而汗流浃背,形容极度羞愧,以至于无地自容。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一个人因为做了错事或感到极度羞愧而无法面对他人,感到非常尴尬和自责。
在文学作品中,愧汗无地 常用于描述人物的心理状态,特别是在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或失败时。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某人因为尴尬或羞愧而无法面对现实。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人际关系学,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分析个体的自我认知和情感反应。
同义词:无地自容、羞愧难当、汗颜无地 反义词:心安理得、泰然自若、自得其乐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表达情感的强烈程度和具体情境上有所不同,但都与羞愧或自信有关。
愧汗无地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源自**古代的文学作品和日常用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描述极度羞愧的常用表达。
在传统文化中,羞愧和自责被视为重要的道德情感,愧汗无地** 反映了这种文化价值观。在社会交往中,这个成语也常用来提醒人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愧汗无地 这个词汇带有一种强烈的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尴尬、自责和无助。这种情感反应可能会影响个人的自我评价和社交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目睹朋友因为一次公开演讲的失误而感到愧汗无地,这种情感体验让他更加努力地提升自己的演讲技巧。
在诗歌中,可以将 愧汗无地 融入描述人物内心世界的诗句,如:“月下独酌,愧汗无地,悔当初轻狂。”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低头不语,额头上满是汗珠,表情尴尬;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低沉、缓慢的旋律,来表达这种羞愧和自责的情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blushing with shame" 或 "ashamed to the cor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类似的情感状态。
愧汗无地 这个成语在描述极度羞愧的情境中非常有用,它不仅传达了情感的强烈程度,还反映了文化中对羞愧和自责的重视。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量,提升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属车效驾岂在力,愧汗绝足追奔尘。
1.
【愧】
(形声。从心,鬼声。本义:惭愧)。
同本义。同“媿”。
【引证】
《礼记·儒行》-小则如愧。 、 《诗·大雅·抑》-尚不愧于屋漏。 、 《诗·小雅·何人斯》-不愧于人。 、 《魏书·列女传》-虽颜惭未知心愧。 、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纵上不杀我,我不愧于心乎? 、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谌虽暴抗,然闻言则大愧流汗。 、 清·周容《芋老人传》-能不愧老人之言否。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下恐愧吾师矣。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兹游快且愧矣。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兼愧贵家子。
【组词】
愧心、 愧悔、 愧服、 愧灼、 愧天作人
2.
【汗】
(形声。从水,干声。本义:汗腺的分泌物)。
由人或高等动物皮肤内腺体分泌的一种含盐的液体。
【引证】
《说文》-汗,身液也。 、 《素问·评热病论》-汗者,精气也。 、 《宣明五气篇》-五藏化液心为汗。 、 《汉书·刘向传》-出令如出汗,汗出而不反也。 、 《释名·释衣服》-汗衣,近身受汗垢 之衣也。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汗出浃背。
【组词】
汗巾、 汗血、 汗汪汪、 汗星、 汗迹
3.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4.
【地】
(形声。从土,也声。本义:大地)。
同本义,与“天”相对。
【引证】
《春秋·元命苞》-立字士力于一者为地。 、 《尔雅·释地》-土乙力为地。 、 《管子·形势解》-地生养万物。
【组词】
落地;天地;地角、 地宫、 地府、 地脉、 地遁